近一段时间,预制菜成为食品行业中的热门话题。预制菜因适用于家庭、个体小规模用餐,简单便捷颇受欢迎。记者采访发现,一些餐饮企业在堂食中使用预制菜,很多消费者并不知情。使用预制菜是否应该提前告知消费者?不予告知是否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资料图片)
餐厅使用预制菜 消费者并不知情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国内预制菜可大致分为三个品类,一是对原材料进行精细化加工,如采用净菜等,通过中央厨房配送;二是腌制产品、调料用品等半成品菜式;三是加热、炖煮即可食用的成品菜式。
据了解,目前各方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成品菜式,是否应该在堂食中向消费者提供成品预制菜。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上半年消费者投诉总体呈上升态势,其中堂食中使用预制菜未告知等情况多次出现。
在北京市大兴区一家粤式风味餐厅,记者在点餐时询问店家是否使用了预制菜,店家答复是“现场烹制”,但几位在餐饮行业工作多年的厨师告知记者原本“需要十几分钟才能做完”的菜品,不到五分钟就端上了桌。
随后,记者随机走访几家餐厅,对于是否使用预制菜的询问,店家均语焉不详。
一些受访消费者表示,对于在就餐时吃到预制菜感到“不爽”。“去餐厅就想尝尝厨师的手艺,体验‘烟火气’,如果是预制菜还不如买回来在家吃。”一位消费者说。
近年来,预制菜行业发展迅猛,艾媒咨询的研报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3459亿元,同比增长19.8%。预计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上万亿元。艾媒咨询认为,预制菜行业市场潜力巨大,不断吸引众多企业入局,行业业态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预制菜为何出现在堂食中?
一方面预制菜快速发展,一方面针对预制菜的争议也开始出现:预制菜是否应该出现在堂食中?是否应该提前告知消费者使用了预制菜?
对于是否能在餐厅使用预制菜,业内人士表示应该分情况对待。在北京,一家推出预制菜的餐厅负责人说:“中餐最讲究现场烹制和火候,预制菜尤其是成品预制菜可能适用于快餐等消费场景,但并不适用于中式正餐,目前我们的预制菜产品只针对线上下单的个人消费者,堂食确保是现场烹制的。”
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理事长邓锦宏表示,受到市场需求影响,目前预制菜市场发展非常迅速,品类和样式会越来越多。
部分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一些餐饮企业开始使用预制菜等菜品出于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可有效节省人工成本;二是提高出餐效率;三是可以保证菜品质量的低位平衡,有效节约成本,保证经营利润;此外,也有利于连锁餐厅的菜品标准化、味道统一化。但对于消费者知情权,并没有引起餐饮企业的足够重视。
中消协发布的情况分析指出,预制菜菜品标识不详细,外卖、堂食中使用预制菜未告知,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受到损害。
专家:使用预制菜消费者应有知情权
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芦云认为,餐饮企业在就餐前没有告知消费者是否使用预制菜的行为,实际上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消费者的选择权依赖于知情权,餐厅有告知餐饮制作方法的义务,消费者在餐厅就餐就是为了享受餐饮烹制的服务,如果餐厅没有告知使用预制菜,实际上让消费者失去了选择权,与消费初衷不一致。”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预制菜信息掌握在商家手中,商家的告知义务是尊重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不能使相关权益受到损害,“预制菜行业还在发展中,市场监管部门要消除监管盲区,提升监管效能,加大监管力度,用好法律赋予的市场准入、行政监管、行政指导和行政处罚等权限,进一步完善食品行业的监督机制。”
邓锦宏表示,预制菜产业目前属于发展的早期,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做好产业的全流程监管。
受访专家还建议,要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市场监管部门可以通过“互联网+明厨亮灶”可视系统等加强监管,或建立预制菜提前告知制度,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舌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