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最近,基金领域有一个新词火了。一些业绩特别好、特购条件严苛的基金产品被投资者戏称为“橱窗基金”,单日单户限购金额一般在100元、50元以下,有的甚至在10元以下。这些基金产品好像是展示在橱窗里的商品,有吸引力但数量有限,想买又买不到,其在市场上的稀缺表现值得关注。
有数据统计,目前单日限购100元及以下的公募“橱窗基金”已有近40只。对于“橱窗基金”,一些投资者抱着物以稀为贵的态度,不管产品投资的主题是啥,都一味追着买。还有些投资者认为,基金公司有“饥饿营销”之嫌,好产品不让买,压根不为投资者利益着想。
通常来说,由于产品规模与基金管理收入直接挂钩,做大产品规模是基金公司的共同愿望。对“吸金”潜力巨大的产品进行限购,到底是迫不得已,还是主动为之,基金公司“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还应客观全面看待。
从基金产品类型看,“橱窗基金”大多数为债券基金和QDII基金,主要是客观因素导致了限购。对于QDII基金而言,其限购多是受外汇额度限制导致,在今年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明显的背景下,投资者纷纷进场“抄底”,但基金公司外汇额度是有限的,产品到达一定规模后,钱来了之后也无法兑换成外汇,也就没法投向相应标的,基金公司只能进行限购。
考虑到“橱窗基金”的业绩一般好于市场平均水平,也不排除一些基金公司采取“饥饿营销”的方式来进一步扩大产品的管理规模。作为控制产品规模的一种手段,“橱窗基金”的出现或许有其内在逻辑。比如,基金限购的内在动机,如果是从保护基金投资者角度出发的,那么,其存在的合理性就是可以理解的。反之,若单纯以“饥饿营销”的方式吸引投资者,那就要三思而后行了。
对于那些想入手“橱窗基金”的投资者而言,判断一只基金产品的好坏、值不值得购买,还是要对拟投资产品进行充分了解,搞清楚限购的原因,并要对产品的具体投向、风格特点有清晰的认识,不能因为“橱窗基金”较好的业绩就选择盲投。历史收益不代表未来收益。同时,投资者也应当逐步树立成熟的资产配置理念,评估好持续的低额投资对自己投资组合的影响,选择与自身风险收益特征相匹配的产品,因为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