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满足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成为近年来多方关注的话题。10月19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年内多地新一轮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改革启动、出台地方服务标准,也有地区发布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赋能长护险全流程闭环管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社保“第六险”长护险是被保险人在丧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时,侧重于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的制度安排。目前市场上有社保型的护理保险制度和商业型护理保险两大类。
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年内,天津市、晋城市、宁波市、成都市等地纷纷释放信号,或为新一轮长护险试点征求意见,或通过扩大参保范围,实现参保群体全覆盖等方式促进长护险进一步落地。日前,天津市对《关于深入开展长护险制度试点的实施方案》及实施细则公开征求意见。与之前政策相比,拟将服务人员分为专业照护人员、亲情照护人员,并优化长护险申请过程、充实申请渠道等。
10月17日,晋城市制定出台长护险三项地方标准。其中,《长期护理保险护理服务规范》中的晋城市地方标准长护险中对基本生活照料服务、医疗照料护理、情感陪护服务等五大类70小项的护理服务内容和要求做出了相应规范。同样在10月,宁波市数字化改革成果“甬有长护”上线仪式举行,该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可以通过数字大屏实时监测全市长护险运行情况,实现从申请、评估、服务、支付到监管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作为国家长护险首批试点城市,成都市自2017年在城镇职工中先行试点,2020年启动深化试点,经过两轮试点,已取得初步成效,且新一轮长护险改革启动。成都市7月1日起施行《关于开展新一轮长期护理保险改革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明确实现参保群体全覆盖,将全部城乡居民和本省级参保人员纳入制度保障范围。
长护险制度自2016年开始在我国15个城市、2个重点联系省份开展试点。据国家医保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3月底,长护险制度试点覆盖49个城市、1.45亿人,累计有172万人享受待遇。
有业内人士指出,从各地试点效果来看,长护险制度运行相对平稳,满足了大量失能人员的护理需求,比如为失能、半失能和失智群体的照料提供了有力保障。
虽然六年间试点城市数量有所增加,长护险覆盖面也在不断扩大,但长护险却仍有着不小的保障缺口。9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瑞士再保险瑞再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商业护理保险发展机遇-中国城镇地区长期护理服务保障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城镇地区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总需求为1.4万亿元,保障缺口约为9217亿元,约占护理服务需求的65%。
从市场发展来看,长护险的发展还面临护理服务市场发育不足、待遇享受人群评估体系待完善、筹资机制待完善等问题。
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大家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清华大学银色经济与健康财富发展指数课题组联合编制的《中国养老服务蓝皮书(2012-2021)》预计,到2025年我国失能总人口将上升到7279.22万人,2030年将达到1亿人。
面对商业长护险市场需求日益扩大的背景,长护险未来如何进一步成为护理保障缺口的最优解?商业长护险市场怎样才能实现再突破?
和重疾险、医疗险相比,商业长护险仍处于市场培育的过程中,有待从供需两端侧重发展。
对此,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建议,一是要提升长护险有效需求,将长护险纳入税优健康保险范畴,用税收杠杆撬动居民对商业性长护险的需求。二是提升有效供给,制定保险业护理状态评估及鉴定标准、护理经验发生率指导标准等,为保险公司增加供给提供支持。
对于长护险未来的发展,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副秘书长宋占军表示,保险行业正在推进寿险与护理保险转换方案研究,在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个人养老金等产品责任项下纳入护理责任。这些基础制度建设和产品责任拓展将夯实护理保险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