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11月3日讯(记者 张明江) 本周市场明显回暖,除半导体板块依然强势外,医药、食品饮料板块强势复苏,权益类基金业绩也跟随普涨,有基金近一个月净值涨幅超30%。
【资料图】
日前发布完毕的基金三季报中,不少基金经理表示当前不少板块个股估值已很便宜,市场环境类似2018年年底,看好中长期权益类资产配置价值,新发基金市场中,权益类基金也开始排队上新,目前有超百只新基金在发。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今日,目前在发新基金数量超百只,其中有5只被动指数型股票基金、2只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6只短债基金、12只混合型FOF、12只二级债基、41只混合型基金、3只普通股票型基金、2只增强指数型基金和23只中长期纯债基金。
数据显示,在发权益类基金数量共63只,其中在发混合型基金数量占比近四成,在发权益类新基金占比超六成,权益类新发基金依然占据多数。
此外,目前依然有49只基金等待发行,其中等待发行的权益类新基金有31只,其中依然以混合型基金居多。值得注意的是,等待发行的基金中有4只同业存单指数基金,此类基金今年来备受资金推崇。
对于后市及医药、白酒等板块的强势反弹,公募基金认为市场经过前期调整整体估值已处于低位,当前利于战略建仓布局。
永赢医疗器械ETF基金经理万纯认为,医药经过一年半的回调,或已迎来估值底、持仓底、政策底,后续有望呈现持续回暖态势。就医疗器械而言,当前驱动医疗器械发展主要有三个长期逻辑:一个是渗透率提升,目前我国药械占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产品更新换代,可以实现快速放量。第二个国产替代,医疗器械市场总体外资主导,特别是高端器械领域,随着集采推进,国产产品迭代升级,快速实现国产替代。第三个集中度提升,比如成熟度较高的低值耗材,未来可能会演绎龙头公司集中的趋势。从三大维度看,医疗器械行业未来会有不错的成长发展空间。医疗器械板块宏观逻辑、长线逻辑较清晰,从三季报披露情况看个股业绩有较好验证,未来医疗器械或将成为医药趋势中中流砥柱的一个角色。
万纯进一步表示,现阶段国内医疗器械领域仍具备较强的成长活力和广阔成长空间。从人均医疗器械配备量、药械比等指标看,我国与全球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医疗新基建的有序开展,国内医疗器械行业有望持续扩容。整体而言,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外资占比仍然较高,特别是在部分高精尖领域,外资占据绝大部分份额。而随着国产品牌在技术上的持续突破、以及政策对国产器械的支持,进口替代有望成为主旋律。同时,新冠疫情下部分国产品牌借助防疫产品的销售,在海外品牌力和渠道力大幅提升,国际化进程显著加速,医疗器械投资方向有望呈现百花齐放状态。
浦银安盛基金表示,近期A股整体持续磨底,市场情绪低迷,但在当前上证指数3000点附近,市场悲观预期已充分反映,进一步下行空间有限,不应过度悲观。近几个交易日,北向资金均呈现净流入态势。随着大消费等产业板块乐观信号不断累计,宏观面发生改善时,市场将产生较大积极变化的概率很大,利于战略建仓布局。
展望后市,浦银安盛基金表示,中国经济韧性依然较强,全市场整体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海外市场方面,美联储加息,外围地缘政治冲突等不确定性影响也已经过较长时间的充分消化。整体A股中长期将迎来修复局面,依然建议关注困境反转行业及高景气赛道如包括银行、地产、家电等地产链行业以及储能、光伏、军工、新能源车等方向,把握战略建仓期,为未来积极布局。
长信基金认为,本轮A股市场回撤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是市场情绪和资金面,而不完全由基本面变化导致。本轮回调后,权益资产配置价值突显—在当前时点,市场只需要一个契机,就能带来信心的修正和价格的修复。市场将首先修复情绪过度悲观带来的估值回调,估值回归合理区间后,再慢慢验证经济修复的弹性。
招商基金认为,A股短期进入了“不确定落地、政策真空以及估值相对便宜”的阶段性窗口期,但考虑到地缘政治冲突等外部风险仍存,我们或可围绕政策内需“找机会”,力争规避相对风险较高的“外需与外资重仓领域”,重点关注以下方面:1、实物资产通胀与大宗商品相关领域:煤炭、石油石化、农林牧渔等行业;2、自主可控与转型升级相关领域:军工、通信、计算机(信创)、机械高端装备(光伏设备、风电设备)、新材料(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
东方基金蒋茜指出,经济弱复苏、宽货币和宽信用再叠加流动性充裕,当前权益市场具备基本面支撑,市场下行的风险或相对较低,中长期谨慎乐观。其中,高景气度资产进入高波动区间,或将逐步从贝塔行情向阿尔法行情过渡。而股票市场分化有望延续,分歧进一步加大,投资的重点在于寻找结构性机会。展望后市,蒋茜指出,“宽货币、宽信用”的组合或将持续,也或将为行情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