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11月30日讯 11月30日,由中国网财经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科技数据库、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四家学术机构支持的2022年度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研讨会在线上重磅举行。本次研讨会以“守正创新 智慧金融”为主题,邀请到头部银行机构数字化转型先行者、行业专家、获选“中国网2022年度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及领军人物”的中小银行董事长或行长代表等多方重量级嘉宾,共商中小银行数字化突围之路。重庆富民银行党委委员、行长楚龙春在研讨会上发表了主题演讲。
【资料图】
楚龙春表示,重庆富民银行坚守普惠金融定位,持续探索数字普惠新范式,践行“扶微助创 富民兴邦”的企业使命,从成立之初就致力于打造领先的产业链数字生态银行。一是聚焦顶层设计,提升组织整体敏捷度。二是聚焦业务经营数字化,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效能。以效能为重点,构建全覆盖的智能化业务经营管理运营体系,是重庆富民银行数字化银行建设锚定的重要方向。三是聚焦科技数据能力构建,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为有效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重庆富民银行从三方面聚焦科技数据能力构建,一是传统架构向分布式架构转型;二是构建弹性高可用的数据中心;三是构建智能化数据能力。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金融届同仁:
大家好!很高兴参加由中国网财经举办的2022年度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研讨会。
重庆富民银行坚守普惠金融定位,持续探索数字普惠新范式,践行“扶微助创 富民兴邦”的企业使命,从成立之初就致力于打造领先的产业链数字生态银行。自2016年我行成立以来,我们已经在数字化银行道路上持续深耕6年,通过产品、模式及技术创新,在数字化银行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逐渐成为一家以数字化和智能化驱动业务发展的互联网银行,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下面,我从三方面来简要介绍下相关建设情况。
一、聚焦顶层设计 提升组织整体敏捷度
首先,我行对于数字化银行建设有明确的顶层设计,从战略高度对于打造领先的产业链数字生态银行设计了时间表及路线图。其次,我行注重从组织架构层面为数字化银行能力建设提供支撑,我行成立了由行长任组长的数字化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谋划,持续推进组织变革,不断从全国各地引进高素质数字化专业人才,创建了“STAR数字化人才体系”,“SAM敏捷机制”清晰描绘数字化能力发展地图。截至目前,我行具备金融科技、大数据、智能风控背景的人才在全行员工的占比高达60%。另外,我们也注重全面流程变革,让机构整体形成一个敏捷的组织。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以敏捷为目标,打破传统部门职能墙,不仅推动研发运维一体化,而且构建全行级的规模化组织敏捷机制,重塑全行协作流程。实现了新产品研发的按天级发布,大数据风控策略的小时级发布,有效提升产品创新效率。
二、聚焦业务经营数字化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效能
以效能为重点,构建全覆盖的智能化业务经营管理运营体系,是我行数字化银行建设锚定的重要方向。一是我行在开行之初,构建了基于手机银行为主要服务渠道的银行3.0模式。2017年起全面转向开放银行的4.0模式,将金融服务嵌入场景,植入经济运行的毛细血管,切实增强客户服务的便捷性和获得感。当前,我行在开放平台上发布原子金融服务超过130个,链接场景平台230多家,金融服务的日均调用量350多万笔,全行99%以上的业务量来自于线上。此外,我行构建了全线上的产品服务矩阵和基于用户全生命周期的智能营销运营能力。在客户体验方面,已建立365天24小时全渠道、全场景的用户体验监控分析能力,实现用户体验可量化。同时,我行构建有大数据智能风控体系,实现客户准入、风险评估、风险运营、智能催收等信贷全生命周期的核心风控能力系统化。目前我行信贷业务自动化审批率已达99%,个人业务平均审批时长仅需3秒。
三、聚焦科技数据能力构建 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
为有效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我行从三方面聚焦科技数据能力构建。一是传统架构向分布式架构转型。我行金融科技条线掌握分布式技术的人才超过95%。同时基于分布式微服务技术,历时6年时间自研手机银行系统、支付系统、网贷系统、风控系统、大数据平台系统以及核心系统等,实现了主要系统完全自主可控。分布式存储、分布式数据库已广泛采用。二是构建弹性高可用的数据中心。我行已建成两地三中心架构的数据中心,同城为应用双活,业务在双中心同时运行,流量可智能路由、秒级切换;异地为数据级灾备中心。三是构建智能化数据能力。我行通过构建数据能力,逐步实现业务可监测、业务可洞察、业务可优化、数据可盈利、业务可重塑,完成近4000个标签、近300个分析模型、6亿对知识图谱关系数的建设,服务于风险、营销、信贷及财富等多个业务领域。
未来,重庆富民银行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不忘金融为民的初心使命,强化数字化经营服务能力,打造数字化经营服务生态,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展现更大作为、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