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货之光外,安踏、李宁们需要新的故事。截至3月21日,李宁、安踏均发布2022年财报,李宁营收、净利增幅回落,毛利率下滑,安踏体育净利润下滑,曾如日中天的FILA营收再次下滑。当业绩回落,质疑声渐起,头顶国货之光的安踏、李宁们需要亮出与之匹配的实力。
业绩不达预期
根据安踏体育发布的财报,2022年,安踏体育实现营业收入536.51亿元,同比增长8.76%;净利润75.9亿元,同比下降1.68%。分品牌来看,安踏体育的主品牌安踏实现收入为277.23亿元,同比增长15.5%;FILA收入215.23亿元,同比下滑1.4%。
【资料图】
从营收规模来看,安踏体育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在国内运动品牌市场足够站稳脚跟。安踏体育方面也表示:“安踏集团营收续创新高,突破500亿大关,在中国运动鞋服市场处于领先。”但是净利润的下滑、FILA营收的连续下滑,让安踏体育的这份财报喜忧参半。
另一国产运动头部品牌李宁的日子似乎也非一帆风顺。日前李宁发布2022年财报,实现营收258.03亿元,同比增长14.3%;净利润40.64亿元,同比增长1.32%。营收、净利虽然都实现增长,当相比2021年,增幅大幅下降。2021年,李宁营收净利润分别增长56.13%、136.14%。与此同时,李宁2022年毛利率从2021年的53%下降至48.4%。
在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麒看来,李宁、安踏等运动品牌业绩的回落,由多方因素影响导致,并非单一的原因。譬如与其发展、营销策略调整,品项结构调整或者是外部竞争、上游供应商价格变动等因素有关。同时,在与耐克等品牌的竞争中,虽能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但其在研发创新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品牌溢价能力、竞争力方面需要提升。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国潮热兴起,国货成为主流,李宁、安踏等国产运动品牌迅速崛起。从近四年的业绩增长来看,李宁、安踏、361度等品牌的增速不小。
随着业绩回落,“品牌竞争力弱”“难抵国际品牌”“盈利能力存疑”等质疑声不绝于耳。
“近两年国产运动品牌在国潮的趋势下发展迅速,但是抛开这种趋势,或者说国潮热回归正常后,国产运动品牌还需要在研发、用户需求洞察方面多下功夫,提升自己的竞争力。”鞋服行业独立分析师、上海良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程伟雄表示。
针对依赖国货标签的说法,李宁相关负责人有着不同看法。“李宁品牌是专业运动品牌,我们必须要把鞋卖好,必须要把专业运动品类卖好,这是基于公司战略举措的体现。”
发力高端
抛开国货标签,品牌本身的溢价能力成为关键,而高端成为每个运动品牌的发力方向。
事实上,在近些年的发展中,不管是安踏、李宁还是体量稍微小一点的361度、鸿星尔克等,都在逐梦高端,努力提升品牌的调性,推动品牌跻身第一梯队。
安踏体育在“单聚焦、多品牌、全渠道”的战略下,通过“买买买”手段不断扩充阵营。2016年安踏控股迪桑特中国;2017年收购了韩国高端登山装备品牌科隆;2018年底安踏联合各路资本,斥资370亿元收购芬兰体育巨头亚玛芬,并将其旗下的始祖鸟等多个高端户外品牌纳入麾下。
曾如日中天的FILA也是安踏收购而来,相较孵化品牌,安踏更乐于收购现成的品牌,将其打造成爆款。继斐乐之后,始祖鸟等也成了安踏瞄准的下一个目标。
李宁则在“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的主导下,热衷于孵化自己的品牌。2018年,李宁推出“中国李宁”;2021年成立“李宁1990”发力高端市场。
然而,2022年“李宁1990”门店仅布局16家,距离李宁的高端梦还有些距离。在各电商平台,李宁1990、中国李宁的销量并不高。在李宁1990旗舰店,最高销量也仅有两位数。中国李宁、李宁1990难撑高价,李宁的高端梦似乎还需要些时日,李宁也似乎倾向“买买买”策略。
2020年,李宁大股东非凡中国完成收购香港本土品牌堡狮龙的控股权,随后在2021年被重塑为潮牌“bossini.X”,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开设了多家零售店。2022年初,非凡中国完成对意大利奢华品牌Amedeo Testoni(铁狮东尼)的收购,并将销售网络扩张至欧洲市场。2022年6月,非凡中国召开股东特别大会,正式宣布收购英国百年鞋履品牌Clarks。
这被业界解读为,李宁想像安踏一样,开始通过“买买买”尝试布局更为丰富的产品矩阵,找到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
李宁相关负责人否认了这一说法,并对自己孵化的高端品牌颇有信心。“目前李宁公司暂无收购计划。”李宁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对李宁1990充满信心,但并不急于扩张,先做好前期的市场培育,夯实产品、渠道、运营等方面。公司采取‘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策略。”
在程伟雄看来,安踏想要真正消化收购来的中高端品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些品牌想要在中国市场重新崛起,将其打造成为炙手可热的品牌,需要资本、时间、系统性地推动。而中国李宁、李宁1990则需要真正做成有溢价能力的国潮品牌,而不是借助风口短暂的火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