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吃完的零食袋要收好,看到垃圾桶再扔到里面。”3月12日,在北京颐和园景区,前来参观游览的市民蔡佳叮嘱女儿。2021年,北京市颐和园、北京市慕田峪长城风景区等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示范带动,各界推动,近年来人人支持、人人参与文明旅游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文明旅游正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自觉行为。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推进文明旅游”“整治旅游中的顽疾陋习,树立文明、健康、绿色旅游新风尚”。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文明旅游示范单位要求与评价》等标准实施,推进旅游志愿者队伍建设,在旅游公共场所建立志愿服务站点,组织志愿者开展文明引导、文明劝导。
文明旅游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但也要看到,文明旅游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仍面临不少问题。在重点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热点景区不文明现象还较为突出,散客文明引导存在短板和盲区,一些企业硬件不达标、管理不精细、服务不到位易引发游客不文明行为,个别出境游客存在不文明现象。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近日发布的《关于做好2023年文明旅游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加快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两手抓,坚持教育引导和约束惩戒两结合,坚持注重实效和保持长效两促进,在全面推进基础上,抓住重点对象、关键环节和突出领域,把工作做到实处、推向深处。
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有的是受客观因素影响,比如游客容易因航班延误、景区拥挤、排队时间过长等产生负面情绪和不当行为;也有不少是因为对目的地文化缺少了解或者目的地服务设施不足。《通知》要求,各地要督促旅行社把好组团关,将文明旅游相关要求纳入旅游合同,规范强化行前教育和告知制度,提醒出境游客入境问禁、入乡随俗,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防范不文明行为可能带来的法律和安全风险。
《通知》提出,着力强化旅游不文明行为监督管理。对于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不文明行为,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惩戒。
专家认为,当前,文化和旅游加速融合发展,人们不仅想要看到最美的自然风景,也想感受最好的文化体验。实现这一愿景,需要每一个游客从小处着眼、从小事做起,以更高的标准践行文明旅游要求,让文明旅游成为旅途中的一道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