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多重因素影响,2022年证券行业整体业绩承压。不过,截至3月29日晚记者发稿时,从已披露的7家上市券商2022年年报来看,券商在两融业务方面不乏亮点。
受访业内人士表示,两融业务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券商的收入,也促进了券商其他业务的发展。但是,两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券商需积极应对挑战。
(资料图)
两融业务获政策加持
事实上,两融业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获得相关政策支持。2022年10月份,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证金融”)宣布整体下调转融资费率40个基点;同月,沪深交易所宣布扩大融资融券标的股票范围。而转融通作为两融业务的重要配套制度也不断优化,2023年2月21日,中证金融市场化转融资业务试点正式上线,市场化转融资业务采取“灵活期限、竞价费率”交易方式,券商可以自主选择期限,自行申报费率,转融资交易通过竞价方式完成。目前,中证金融市场化转融资业务试点正式上线已逾一个月,随着转融通机制的优化,两融业务进一步发展。
据Choice数据显示,截至3月28日,A股市场两融余额达16115.46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重为2.27%,较年初1月3日的15451.71亿元增长了663.75亿元,较2月21日的15821.66亿元增长了293.8亿元。
“整体来看,机制的优化有助于两融规模扩容、提升市场效率。”西部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罗钻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转融通机制的优化,市场活跃度有望提升,客户需求将逐步回升。未来随着利好政策持续落地,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两融规模有望扩大。
在已披露2022年年报的上市券商中,部分券商在两融业务方面表现较为突出。
具体来看,截至报告期末,国联证券实现客户融资融券总授信额度697.09亿元,同比增长5.03%;融资融券期末余额为89.64亿元,融资融券业务实现息费收入5.68亿元。招商证券报告期末融资融券余额800.34亿元,年末融券市场份额为3.14%,较上一年同比上升0.67个百分点。而方正证券报告期末融资融券余额为262.55亿元,融资融券业务实现收入22.53亿元。
机会与挑战并存
谈及两融业务发展为券商和市场带来的积极效应,东吴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胡翔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对于券商来说,两融业务的发展使券商收入更加多元化。不仅成为贡献券商利息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也对券商行业整体营收的增长以及净资产收益率水平的提升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两融业务的发展壮大,对券商的其他业务也有一些辐射效应,如为投资资管业务提供了更多的策略和工具选择。
他进一步表示,对市场来说,融资融券构成了很重要的杠杆工具,使得专业投资人的策略选择和工具选择更加多样化,有助于专业投资人的力量壮大;从融券方面来看,大幅提升了市场的定价效率,从之前的单边市场变成了双边市场,可做多也可做空。
不过,目前两融业务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罗钻辉表示,与成熟资本市场相比,目前国内融券业务在整体两融业务规模占比较小,融资融券业务发展存在不对称问题,不能充分实现融资融券对冲风险功能。截至2023年3月27日,融券余额占两融整体规模的比重为5.91%,而3月份以来融券卖出额在两融交易额中的占比仅为6.16%。
“全面注册制背景下,涨跌幅限制与标的证券规则进一步放松,两融业务准入标准有所放开。在两融业务快速发展、投资者需求逐渐回升的当下,两融业务开展与风险管理对券商有一定挑战。”他进一步补充。
胡翔表示,“在风险控制方面,证券行业需要重视。虽然现在两融市场仍然处于非常健康的状态,业务集中度并不是特别高。但两融业务的担保比例整体水平是很高的。如果面临市场系统性的下行风险,对部分公司的资产质量和流动性管理会不会带来一定的挑战,这值得思考和重视。”
券商该如何应对两融业务发展中的挑战?
罗钻辉认为,从融券业务角度来说,券商可通过构建多元转融券券源筹集渠道,深入挖掘客户融券业务需求,抓住转融通业务市场爆发机会,提升融券业务交易比重;从客户管理角度来说,券商可通过建立全方位的融资融券业务分类分级服务体系,优化客户结构,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管理体系;针对两融业务风险管理,券商可通过金融科技赋能,科学评估与识别业务风险,强化科技手段在业务拓展、授信管理、风险控制、运营管理等全流程的应用,提升风险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