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5月23日讯(记者 李春晖)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与核心。为了解决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间歇性、波动性的天然缺陷,储能的地位迅速突出,在近年来进入爆发式发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双碳”目标之前,因为有太多不确定性,储能在相当长时间里“乏人问津”——无法获得投资机构和银行的关注。但是仍有少数“孤勇者”凭借对行业未来的前瞻性预判,投身其中。如今,他们以先发优势抓住政策“风口”,获得了高速成长。
刚刚成立三年多就跑进行业领先矩阵的海辰储能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中国网财经《低碳中国》栏目近期专访了海辰储能联合创始人、总经理王鹏程,请他谈谈其预见性因何而来,又对行业下一阶段发展有怎样的见解。
储能:曾是“没人明白的海”
如今被分析师们奉为“未来最大的蓝海”“星辰大海”的储能行业,在2019年时还笼罩着巨大不确定性。“是一片‘没人明白的海’”,王鹏程回忆。
新型电储能技术主要有两大应用方向:用于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以及用于电力系统的储能电池。
2019年时,动力电池发展正当其时、方兴未艾,被认为是一片朝气蓬勃的领域。
而储能则不然。那时候光伏风电面临着大量补贴拖欠、弃风弃光的难题。风光“自身难保”,作为风光配建设备的储能,自然难以言说前景。
但是,或许是基于泉州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特质,曾经有过几段创业经历的王鹏程,在瞄准新能源赛道时,仍然决定把储能电池作为切入点。
“那个时候如果我们选择做动力电池,大概率海辰进不了行业前五。空间并不大,它不符合我们的预期。”王鹏程称,“既然要创业,肯定是希望能创造更大的价值,而不仅仅是生意。”
“更大的价值”来源于对新能源逐步取代传统能源、改变世界能源结构的笃定判断。“到底会多快,我们不太确定,但是新能源的发展是必然的。”
王鹏程和他的创业团队看到,当时新能源“源-网-荷”的链条中,还欠缺重要一环——储。只有补上这一环,才能让风电光伏没有任何障碍的覆盖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才能形成完整闭环。
2019年12月海辰储能成立。创始团队将“专业从事”储能电池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作为公司定位,并总结出了“高安全、长寿命、高能效、极致成本”4个核心方向。
“双碳”目标提出,储能“春天”来了
虽然这个团队对未来有着坚定的认知,但追求目标的过程是极具挑战的。
“储能是一个资产很重的赛道,投资体量很大。而那个时候不管是银行、投资机构还是地方政府,对于这个行业的认知,都需要一个过程。”王鹏程称。
海辰储能的天使轮投资是创业团队自己投的。之后公司进入了产线研发和规划的快速发展期,但是后续融资情况出现了波动。2020年海辰储能险些发不出工资,王鹏程和团队骨干甚至已经考虑卖房。
“我们好不容易把一个团队凝聚起来做这件事情,而且我们对未来又极其坚定。所以当时我们第一时间思考的是如何能带领团队继续走下去。”
万幸这段波动的时间不长。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这对我国能源结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带来深远变革的重大政策,也给海辰储能以及整个储能行业带来了“春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吹响了风电光伏向主力能源进军的号角。储能作为解决风电光伏间歇性、波动性问题的支撑设备,地位迅速提升。
王鹏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自我调侃:“投资人总算对我们关注多一点了。”海辰储能的资金问题很快迎刃而解。
“‘双碳’目标的提出,使外界更加认可储能发展的底层逻辑,也认可了海辰的选择。这使我们后面的发展相对顺利很多,也使我们对未来更有信心。”
政策“风口”之下,储能行业步入快速发展期。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2022年,新增投运电化学储能电站194座、总功率 3.68GW、总能量7.86GWh,占已投运电站总能量的60.16%,总能量同比增长175.81%。
海辰储能也顺利将先发优势转化为优势地位。行业分析机构高工产研(GGII)调研报告显示,在2022年电池出货量达2吉瓦时及以上水平的储能电池企业排名中,海辰储能斩获行业“双第一”:2022年中国电力储能电池交付项目数量第一、2022年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速第一。
“在正好的时候,我们赶上了这个节点,所以我也很感恩。”他表示。
2025年,储能“生死”排位赛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新型储能已经从示范应用进入商业化运用阶段,并逐步形成产业化体系,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元化,项目布局遍及电力系统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的各个环节。
国家能源局预计,到2025年末,新型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装机规模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年均增长50%以上。
巨大的增长空间也意味着激烈的竞争。
“2025年之前,储能将进入战略排位赛。”王鹏程认为,在这几年里,市场份额和资源将在竞争中快速集中,直至2025年形成清晰的格局。
“速度”是海辰储能的强项。从2019年成立至今短短3年的时间里,海辰储能实现了从“0”到“1”的规模化量产交付,并成功跻身产业第一方阵,被分析人士誉为“海辰速度”、“起步就是冲刺”。
但在王鹏程看来,“快”是结果,不是动机,“海辰不是为快而快”。
他认为,海辰的快速发展是基于对未来坚定认知之上的强大执行力: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让成本快速降下来。海辰提出目标,要在未来5年里把储能成本降一半。
“我们在执行的同时不断的强化自我迭代,包括技术迭代、组织迭代、生产效率提升等等。最后形成的结果就是‘快’。”
对于“起步就是冲刺”的评价,王鹏程并不十分认可,“我认为永远都是冲刺,永远都是起点,能源的生态没有终点。”
如何守护储能安全?
王鹏程认为,成本和安全是储能发展的“一体两翼”,缺一不可。尤其是安全,它是行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2021年北京大红门“4.16”储能电站事故成为了行业安全监管的一道“分水岭”。“4.16”以前,主管部门对于储能的各项规范大多是“指导意见”;“4.16”之后,这部分内容变成了“强制性要求”。
“‘4.16’事故本身是不幸的,但是它使监管层更加关注储能的安全问题,这对行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有益的。”王鹏程表示。
而海辰早就建立了对安全的高度认知。在2019年刚成立时,海辰就提出了“高安全、长寿命、高能效、极致成本”4个核心方向,其中“高安全”居首位。
王鹏程表示,目前储能规模化应用还是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希望监管部门能尽快完善相关行业标准、管理规范,推动行业尽快步入高质量发展。
谈到具体的政策支持,他呼吁完善市场化机制,譬如容量电价机制,以及研究将新型储能引入碳交易市场等等。
对于海辰储能未来的发展规划,王鹏程的设想是到2025年前“一年一个新台阶”:2023年成为中国电力储能电池出货量第一品牌,2024年成为全球电力储能电池第一品牌,2025年成为全球储能电池第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