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6月19日讯(记者 乔漪)6月14日晚,一网友在抖音发了一则视频,说发现自己在海底捞点的半份生菜只有两片。这则记录生活的日常吐槽被媒体报道后引发关注,在微博、B站等多个平台都冲上了热搜。连网友自己都没想到事态会发展成这样,连续发文解释说这并非自己本意,因为这件事给海底捞带来了负面影响,感到很抱歉,并称不少媒体未经同意就发了关于她的内容,让自己不知所措。
通过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出,海底捞已经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工作人员称,店内的食材是按照标准份数、准克准两上菜,两片可能已经到达了克重。顾客晒出视频中也能看出,生菜叶片大而厚,其实份量并不算少。
不难看出,挑起大众情绪的,是这句非常有误导性的描述“8元仅两片”。“片”只是一个量词而已,并不能代表真实的份量,但是这个词却立刻让人产生一种画面感,仿佛整个盘子里只铺着薄薄的两小片菜叶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为顾客记录生活的日常言语,本身就不会考虑到用词的准确性和引导性,但是尾随而至的自媒体却深深地明白这样的描述,会给自己的内容带来什么样的流量和关注度。利用感官标准的偏差,把“8块钱2片菜叶”作为标题报道出来,给吃瓜群众心理带来了很大的不适感,继而顺利引发热烈讨论甚至争吵。
没有暴利,也没有大肆涨价,海底捞为何一直“躺枪”
除了吐槽菜少,不少网友表示,无论是生菜是大众认知里面的平价蔬菜,菜场几元甚至几毛一斤,海底捞却卖8块钱半份,是不是谋取暴利了?事实上,只要开过饭店的都知道,餐饮行业哪有暴利。
美国经济学大家熊彼得说,充分竞争的市场没有超额利润,超额利润来自于垄断。而餐饮行业本身就是门槛很低的充分竞争行业,行业集中度非常低,从业者普遍处在微利经营的状态。海底捞虽然是餐饮龙头企业,占有率是不可能形成市场垄断的,暴利也就无从谈起。
事实上,关于海底捞价格的误解还有很多,比如屡屡被吐槽的涨价。但海底捞财报显示,2018年-2022年,海底捞国内餐厅客单价从96.9元提升至104.9元,年复合增速仅为1.6%,基本不及每年的CPI,也就是说海底捞餐厅每年提价幅度都跑不过通胀。
之所以时不时就被吐槽贵,是因为海底捞所处的100元价格带,并不是一个低端价格带,在餐饮消费的金字塔结构中,每一个价格带,都有相应的客群、场景,由此衍生出了千变万化的品牌定位。海底捞身处的中端价格带,不是很贵,但也不便宜。在当下的经济大环境中,不少人对自己收入和生活存在深深的焦虑,一些对于商品价格的片面描述,很容易带动这种负面情绪的爆发。
连当事顾客都称,其实对海底捞没有任何不满,只是生活中的随口吐槽而已。自己经常吃海底捞还吃成了黑海,并说因为这件事给海底捞带来了负面影响,感到很抱歉。当事人不以为意,网上的看客却群情激愤不依不饶,其实恰恰说明了这件事跟海底捞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海底捞只是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沦为了一种社会焦虑情绪的出口。
参与讨论的网友,也许并不是真的在乎生菜的份量到底够不够,也不在乎当事人究竟想表达什么。一位媒体评论员发表文章分析道:“在这个时代,真相有时变得不那么重要,反而是情感占据了上风。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态度也逐渐从探寻真相转为对自我情感的宣泄,并借此寻求一种归属感。”
理性消费主义时代,海底捞应该做些什么
在2022年中国经济的地狱模式中,整个餐饮行业一片低迷。在这种情况下,2022年全年营收达到347.41亿元,净利润达到13.73亿元,实现扭亏为赢,不但是品牌经营实力的象征,也显示了顾客对其的认可和支持。可以说,认为海底捞贵的人肯定有,认为海底捞值这个价的人更多,而且他们用真金白银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餐饮品牌被吐槽贵且屡屡上热搜,其中原因很复杂。“过去三年疫情,整个社会的消费信心发生了变化。”餐饮老板内参创始人秦朝在评价此类事件时说,人们对大的经济环境有一些悲观情绪,开始出现了“斤斤计较”型消费,大家的消费观念更加务实、更加理性。随着理性消费主义的时代到来,餐饮企业和品牌确实需要重新做一些对照和调整,重新进行思考。
在这种局面下,海底捞也在进行自我调整,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在日前的股东会议上表示,海底捞的竞争问题不是在外部,而主要是在内部。谈及餐饮的个性化与标准化问题,张勇表示:“以前我们是犯了一个错误,过去因为生意特别好,我脑海里面总是受国外快餐连锁品牌的影响。对于连锁餐饮企业的标准化,虽然没有去很好地总结它,但是行为上会去迎合它。”他表示,在今年年初,公司调整了产品上下架的权限,店长和大区可以根据本地化需求去调整菜单,“预计到十月大家能感受到这种变化”。
也许8元半份的生菜,永远有人觉得贵,但是对海底捞来说,还有有比价格本身更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