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8月24日讯(记者 蔺壮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有力抓手,近年来,绿色金融已经成为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北京,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先行地区。作为人民银行总行在北京的派出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近年来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发展,持续加大政策引导,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同时积极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与结构双重功能,促进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产业聚集,实现精准滴灌。深化落实与生态环境部门的全面合作,签署合作备忘录,统筹推进首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不断升级绿色金融评价方法,持续推进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推动实现碳资产质押融资试点落地见效,支持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的绿色交易所。指导辖内金融机构累计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再贷款支持项目170个、总金额超400亿元,带动年碳减排量1150万吨,绿色信贷规模达1.7亿元。截至2023年6月末,北京市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1.9%,增速较同期本外币各项贷款高21.7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北京地区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融资规模为516.8亿元,居全国首位。
近日,中国网财经记者走访多家银行在京分支机构及“绿色企业”,看金融“活水”如何浇灌出首都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花。
金融“活水”持续浇灌促转型
8月的北京,虽已立秋,但骄阳依然“热情”不减。或许人们会哀叹于阳光的“毒辣”,但在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森特股份”)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研发楼楼顶,经总铺设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分布式光伏电站转化,“毒辣”的太阳光摇身一变成为清洁“动力源”,为这座大楼持续产出绿色电能。除了具有发电功能外,电站的光伏组件还是建筑构件和建筑材料,与建筑物形成统一体,具备强抗风、防渗漏、抗冲击等特性。
“这就是我们公司当前主营业务之一——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的落地应用。”森特股份常务副总裁陈俊臣向记者介绍道。森特股份创立于2001年,以建筑金属围护业务起家,现已发展为拥有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和环保综合治理三大主营业务的主板上市民营企业。
传统建筑业是碳排放“大户”,在“双碳”背景下,建筑领域“减碳”已成必然,其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推行低碳的绿色建筑。作为国内建筑金属围护领域龙头企业,森特股份在绿色建筑、节能建筑领域深耕多年。以上文中提及该公司的研发楼项目为例,所采用的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是有效降低建筑能耗、落实减碳行动最重要路径之一;另外,此建筑还采用了森特股份自主研发的建筑金属外墙围护结构,屋面、外墙传热系数高于行业节能设计标准;楼宇建设时亦综合考虑了建筑制冷冷源、新风热回收装置等多方面的环保因素,尽可能实现建筑节能最大化。
对于这样一家传统建筑企业,绿色转型并非一帆风顺。据悉,早在十余年前,森特股份就已开始在节能建筑和环保业务领域布局转型,而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急需资金支持。“当时我们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已经特别明确,传统的金属围护业务有了不少节能应用场景;基于噪音治理的产品也已陆续开始生产,土壤治理业务也在培育之中,公司研发和项目执行都需要资金。”森特股份财务总监王旭说道。
“我们在2012年了解到企业情况后,就在思考在当时缺乏抵押物的情况下,如何为企业解决资金需求。通过深入调研,我们认为它已经不再是传统建筑公司,在技术研发特别是绿色建筑领域已经有了很多核心技术优势,最终为企业申请下来1亿元的信用贷款额度。”兴业银行大兴庞各庄支行行长丁文君向记者介绍道。
兴业银行这笔资金支持,不仅为森特股份解决了当时的资金瓶颈,帮助企业扩大项目承接和产品生产规模;也为企业打开其他融资渠道。随着公司上市,双方合作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从当初1亿元扩大到如今10亿元,融资业务品种从当初的单一贷款,扩大到反向保理、福费廷业务等。森特股份常务副总裁陈俊臣表示,当下,森特股份正逐步实现传统建筑企业的绿色转型,即由传统建筑企业全面转型为新能源企业。“此前我们传统建筑业务最高时在产值中占比达100%,现在BIPV业务的产值稳步上升,最终将成为公司产值的主力。森特的绿色转型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帮助。”
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货币信贷管理处副处长张丹也向记者透露,绿色建筑、绿色交通以及绿色减排技术等,都将是未来首都绿色发展方向。下一步或将出台金融支持北京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工作方案、碳资产质押融资试点方案等,通过建立绿色标准体系,引导辖内的金融机构来更好地为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服务。
结构性工具精准发力助成长
绿色投资项目通常具有资金需求大、研发投入大、回收期较长、收益不确定性强等特点。一般而言,在项目初期,股权融资可以快速筹集所需资金,推进项目启动;而在相关产品落地后,就需要低成本、易获得的债务融资以加速商业化、规模化。此前,人民银行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再贷款等多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引导、撬动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领域的金融资源投入。专注于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研发及产业化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华通”),就是享受到“红利”的企业之一。
作为一种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氢能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氢燃料电池车是氢能产业发展的先导产业之一。“同传统燃油车、纯电电动车相比,氢燃料电池车续航能量密度高,里程更长,低温环境适应性更好。”亿华通品牌部李靖向记者表示。
作为一家成立于2012年的国内领先燃料电池系统制造商,亿华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设计、研发、制造燃料电池系统包括核心零部件燃料电池电堆的能力,在业内率先实现了发动机系统及燃料电池电堆的批量国产化,产品主要应用于客车、物流车等商用车型,具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与国内多家知名商用车企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关系,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氢能源汽车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主要供应商之一。
科技创新是支撑引领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在走访中了解到亿华通所处行业赛道新、研发投入大,实现盈利需要较长周期,存在资金需求后,工商银行北京中关村分行第一时间为企业量身定制了金融服务方案,运用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创新评级模型及创新产品“前沿通”,为其发放5000万元信用贷款,有力支持了企业的日常生产和研发。这也是该企业获得的首笔信用贷款。“相较于传统的评级授信模型,创新评级模型与创新产品‘前沿通’更契合这些企业的特点,针对前沿领域、前沿行业,可以精准提供金融支持。”工商银行北京中关村分行行长刘强表示。亿华通总裁付晓明也表示:“目前氢燃料电池行业仍处于积累期。氢能现在和纯电、燃油车比,还是‘小学生’;但是基于对未来的判断是一个清华北大的‘苗子’,需要通过资金来支持前期研发投入,要通过前期‘砸钱’投入才能培养出来。”
在投放第一笔信用贷款后,工商银行北京中关村分行积极跟进企业生产发展,根据人民银行对于科技创新企业推出的科技创新再贷款政策,帮助该企业申请再贷款资金支持,让企业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优惠。目前,工商银行北京中关村分行对亿华通授信额度已调升至8000万元,融资余额5500万元。身处信贷投放一线的刘强向记者表示:“现在感觉支持科创、小微、绿色等领域企业的政策工具越来越多,我们内部考核权重倾斜也越来越大。”
金融资源持续投向绿色低碳领域,离不开近年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管齐下。以绿色低碳领域为例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积极利用政策性资金,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双碳”工具推出以来,指导在京相关银行累计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对相关领域超过400亿元银行贷款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累计支持超过170个碳减排项目和煤炭项目,带动年碳减排量超过115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