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湖现代农业园以土地综合治理等为载体,积极吸纳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资金支持;通过招商引资,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平台,统筹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合力。
“苏湖熟,天下足”。这里是天下粮仓,“四山一水五分田”,勾勒出太湖流域绿水青山富庶丰饶之地。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南太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内,从“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土肥沃”的高标准农田中,能感受到园区强烈的现代农业气息。
太湖流域崛起现代农业园区
在当前支农资金同质化的新情况下,如何实现自我突破,激发活力,凸显农业综合开发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是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此,浙江省提出了“31066行动计划”设想,即通过3年(2013-2015年)时间,扶持创建10个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园、66个农业综合开发特色园。截至2015年底,浙江省共实施“31066行动计划项目”34个,累计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3.5亿元,取得了明显成效。
作为浙江省十大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园之一的南太湖现代农业园,近年来围绕“举生态旗、打太湖牌、走产城路”发展思路,优化形成具有吴兴特色的“三业三园四社区”空间格局,实现园区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
“三业”是指生态高效种养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农业休闲旅游业;“三园”是指优质粮油产业园、果蔬园艺产业园、特种水产产业园;“四社区”是指幻溇社区、常溪社区、戴山社区、郑港社区。
优质粮油产业园位于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核心区域,以粮食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形成从粮油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示范到加工、储运、销售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园区内共有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粮油生产经营主体51家。
果蔬园艺产业园大力推广种植设施化、耕作机械化,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目前,园区内建有各类果蔬精品园、精品生产基地8个,建有标准设施大棚3000亩。
特种水产产业园现有太湖蟹、青虾、太湖白鱼、鳜鱼等特种水产精品基地6个。园区内大力推进标准化池塘改造和道路、水电、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了设施现代化、品种地域化、养殖生态化、质量安全化、管理制度化的苗种培育核心基地、高效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区。
随着“三业三园四社区”空间格局的形成,一座现代化的农业园区在太湖流域崛起。漫步在园区硬化路面的田垄上,一片绿油油的西葫芦长势喜人,几名农技人员,站在田垄旁在熟练地操控着无人飞行器,为农作物生产所需的气候水文资料搜集数据……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
农业园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南太湖现代农业园如何解决资金难题?
通过搭建农发项目平台,充分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园区,发挥农发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以土地综合治理等为载体,积极吸纳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资金支持;通过招商引资,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平台,统筹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合力。
从南太湖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看,园区规划3年投资30.37亿元,其中农发资金投入1.5亿元,工商和社会资本投入28.87亿元。另外,吸纳商业银行、国开行、地方银行等金融资本投入,已获银行授信45亿元。
同时,园区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市场运作”的试验区建设投融资机制,强化招商引资,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建立健全“一个风险补偿基金、一个融资服务平台、一项金融普惠工程、一套担保抵押机制”等“四个一”金融服务体系,破解金融支农难题。
在此基础上,南太湖农业园创新多元化金融支农机制。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为基石,导入农业投资基金,以农发资金与投资基金共同撬动金融资本,推动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园区国有代建制等建设。同时,园区还实施金融普惠工程,推行“整村授信、整村批发,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随用随贷”。组建农村融资服务中心和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创新农机具担保、土地流转收益权信托、拆迁安置财产信托等新模式,开发“产贷通”“丰收卡”等新产品,激活了农村沉睡资本,有效缓解农民创业“融资难”问题。
目前,园区已引进社会资本16.87亿元,引入台湾上禾佳等企业14家,培育提升谷润粮油、老恒和、南太湖龟鳖等本土企业10多个。同时,园区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订单为纽带,实行“六统一”服务,建成“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高度组织化生产体系。全域建成粮梦粮油、太湖湖羊2个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其中,以老恒和为龙头,联合8家合作社组建的“粮梦”粮油专业合作联合社,带动园区粮食生产12248亩,辐射周边4.2万亩。
“三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农业园区建设的另一大难题,是要集中大片土地。南太湖农业园通过创新“三票”机制,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一是“粮票”机制。承租土地的经营主体,以每亩每年800斤稻谷的提货券作为租金付给农民,农民既可以凭票领粮,也可以折算现金,有力推动了土地连片流转、土地规模经营,使土地“流得动、建得成、稳得住、能保障。”
二是“房票”机制。通过“股权式安置”,将被拆迁农民富余安置房等享有权折价入股发证,农民既可享受不低于10%的股权分红,又可凭票置换安置房,还可折价优惠购买商品房。该机制既拓展了农民住房选择权,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又促动了“整村拆迁”,节省了政府现金流,更消化了城镇商品房库存,可谓一举多得。
三是“股票”机制。通过创新“股票”,将集体经营性资产量化为股票,发放权证,规范管理,通过对量化资产的统一有效经营,让集体组织成员充分享受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所带来的收益。
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依托,不断强化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农民搬迁得房票、土地流转换米票、保值分红有股票,农民的钱袋子日益丰盈,“三票”机制念活了南太湖的富农经。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发放房票59.52万平方米,米票640万元,村民持股1062.83万元,受益农民5505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