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鼓楼拱极楼,楼楼历史悠久,兵城钢城葡萄城,城城事业繁荣。”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名片。透过本土作家白宝的几句诗文,张家口市宣化区的三张名片跃然纸上——钟楼、葡萄、宣钢。
到王家湾桑干河大峡谷玩漂流,到观后村观赏百年漏斗架葡萄,到青泉战国红玛瑙交易市场买玛瑙……近日,来自省会的宋先生在宣化玩了两天,仍然意犹未尽。
宣化是我省的老工业基地,缘何吸引像宋先生这样众多的外地人到此体验休闲旅游的乐趣?
宣化区委书记张聪告诉记者,大旅游是宣化打造“经济强区、文化名城、美丽宣化”的重头戏,是实现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美丽乡村、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核心抓手”。当前,宣化正在集全区之力打响一场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塑造“京西第一府、千年葡萄城、上谷战国红”三张旅游文化“新名片”。
三张“老名片”与三张“新名片”的叠加效应远大于1+1=2。今年前8个月,该区接待旅游人数突破7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亿元,同比增长28%。
变挖“铁矿”为挖“文矿”,构建大旅游全新格局
沿着洋新线南塔儿村乡窑子头村一条道路向南方向行驶,少顷,一座童话般的城堡——“假日绿岛”矗立在眼前。
穿过两旁果实累累的“秘密森林”采摘园区,记者来到开满鲜花的“甜蜜蓝湾”婚庆摄影区——这里种植着薰衣草、马鞭草、菊花等多种观赏花木几百亩。几对新人正在拍摄婚纱照。而在不远处的“疯狂农庄”动物城,羊驼、孔雀、鸵鸟、牦牛等几十种动物吸引了很多孩子和家长。
“这里原来是座养猪场。想不到吧?”陪同采访的假日绿岛生态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爱东告诉记者,2006年,在外地开矿几年的他回到老家宣化创业,从养猪做起,后来又搞起了蔬菜种植,近几年开始向旅游业拓展。“回过头来看,只有发展旅游的路子是完全正确的。”刘爱东解释说,现在是全民旅游时代,可宣化市民休闲度假场所却很少。“假日绿岛”正好弥补了这一缺口。
“过去卖果蔬时,价格高一点老百姓就很敏感,可搞起果蔬采摘后,价格高很多市民也高高兴兴,特别是转型发展旅游后,第二年就顾客盈门。”他高兴地对记者说。
在宣化,像刘爱东这样从其他行业“跨界”到旅游业的企业家越来越多。
宣化山川俊美,人杰地灵,人文、自然禀赋厚重,境内古化石、古墓葬、古遗址、古建筑星罗棋布,仅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宣化古城、下八里辽墓、柏林寺等7处11个点,五龙壁、立化寺塔、关子口遗址等省级重点文保单位5处6个点。
如何把宣化的历史文化传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转化为宣化的发展优势?宣化区在以壮士断腕、抓铁有痕的决心坚决淘汰炼铁、水泥、球团等落后产能的同时,确立了发展大旅游、大健康、大物流和新能源、新技术、高端制造等绿色新型产业的战略布局,并把文化旅游作为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该区提出,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京张联合办冬奥、行政区划调整等重大机遇,全方位、大力度宣传推介“千年古城、千年葡萄、千年陶瓷、百年工业、百年教育”等具有浓郁地域文化内涵和特色的旅游产品,丰富拓展客源市场,引领文化旅游产业跨入“多点开花、多元发展、全域推进”的新阶段。
“旅游+”为产业升级插上翅膀
“没想到这里竟藏着一座荟萃千年陶瓷文化的宝库,真是太震撼、太漂亮了!我是经朋友介绍带孩子来这里现场体验‘私享瓷’的,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陶瓷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9月13日上午,在位于宣化区幸福街的国玉陶瓷文化博览园里,从北京赶来的王女士对陶瓷文化园赞不绝口。
谁也不曾想到,这座陶瓷文化博览园竟是在一个废弃的日用陶瓷生产车间基础上改建而成的。
张家口市宣化国玉陶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吉承文指着博览园内的陶瓷时空隧道说,国玉陶瓷文化博览园的前身是宣化第三陶瓷厂,生产的高中档日用陶瓷曾出口多个国家,后来因出口政策原因导致经营困难。
“把陶瓷生产与工业旅游相结合,才让一度陷入困境的老陶瓷厂焕发了生机。”吉承文告诉记者,为了让“旅游+”元素融入整个陶瓷生产,企业决定在9月份把所有车间都打造成工业观光目的地。
在宣化,像国玉陶瓷文化园这样的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全区将重点建设55个。
宣化区作为享誉全省的老工业基地,区县合并后,全区三分之二的工业企业集中在传统的钢铁、矿业、煤电等行业,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环境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宣化区一方面用足用好老工业基地改造、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政策,推动啤酒、陶瓷、机械制造等传统制造产业向高端制造转型升级,一方面鼓励企业结合生产流程发展工业旅游。截至目前,该区已建起国玉陶瓷文化博览园等多处工业旅游目的地。
同时,该区还树立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将种植、养殖、采摘、手工艺品生产等元素融入“大生态旅游”棋局中,依托元子河生态旅游度假村等旅游观光精品项目,打造现代精品观光农业旅游带和休闲度假基地,并扶持城区及东望山、大仓盖、赵川等乡镇的30余家健康养老公寓发展,打造京西北旅游健康养老基地。
文化搭台 整合盘活旅游资源
以红黄缟为主,集色彩美、质感美、自然美、工艺美、装饰美“五位一体”,质地坚韧细密,质感温润通透,色泽浓厚纯正,色彩富于变化,这就是近几年大热的上谷战国红玛瑙。
9月13日,记者在宣化青泉战国红玛瑙市场看到,原石展区、批发市场和各精品店人流攒动。在其中一家门店,3位慕名前来的石家庄客人一次购买了1万多元的战国红玛瑙制品。
市场负责人告诉记者,仅3年时间,宣化的战国红市场就由相约成集的地摊交易,发展到了占地160亩、拥有上万平米交易大厅、300多个商铺、20个精品展示厅的规模,具备了较为完备的市场功能和相对完善的交易平台,年交易额高达10亿元以上。
“上谷战国红产品的发掘,延伸了旅游产业链条,补足了旅游产业‘短腿’,正在成为宣化的一张新名片。8月底,为期3个月的‘京西第一府·美丽新宣化’——2016中国·宣化文化旅游博览会刚刚在这里开幕。本次博览会包含6大类30多项文化活动,必将大大提升宣化战国红的文化旅游品牌。”该区旅游部门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战国红已经成为宣化旅游文化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宣化区按照“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融合发展、市场运作”的思路,着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引进培育文化旅游龙头项目,整合盘活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培树文化名片。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永亮向记者详细介绍了8月初启帷、为期3个月的“中国·宣化文化旅游博览会”盛况:美术、摄影、书法展文化味十足;中国文化名人走进宣化为上谷战国红玛瑙代言;陶瓷博览会、明星演唱会等文艺活动精彩纷呈;城市古葡萄园采摘节、百年工业、百年教育专题巡展集中亮相……6大类30多项文旅活动把宣化区全域文化旅游新业态推向高潮。
宣化区还积极盘活文化旅游资源“富矿”,不断加大宣化古城的保护修复力度,相继完成23个修复项目,逐步复原明清时期宣化古城“京师锁钥”历史容貌,宣化文化古城景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宣化古城墙与南京、西安等12个城市打捆加入“中国明清城墙申遗”行列。
区长费再宏对记者盘点了宣化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的成绩单:截至目前,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已完成投资30亿元。黄羊山文化园、“假日绿岛”欢乐农场、青泉战国红玛瑙交易市场、城市传统葡萄园已成为张宣地区人气最旺的休闲度假景区和旅游商品集散地。宣化区的目标是,力争到2023年,旅游年接待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文化旅游产业GDP占国民生产总值达25%以上,建成“河北旅游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