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三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
农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地膜覆盖面积达到117 万亩,占到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的1/3,成为干旱和高寒凉地区农业增收和全市粮食增产的重要保障。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项目区内建设田、水、林、路综合配套高标准示范农田12.54万亩。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中央、省、市财政累计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6亿元,带动地方和农民投入超过8 亿元,补贴购置农机具6.7 万台(套),受益农户达4.5 万户。2015 年全市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02%,比2011 年初提高22.52 个百分点。全市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总产从2011 年至2014年四创历史新高,从2012 年开始连续四年保持在30 亿斤以上。2015 年虽遭受特大干旱,粮食产量仍然达到了30.5 亿斤。“十二五”期间全市粮食总产年均达到32.35 亿斤,较“十一五”增加7.9 亿斤,增幅达到32.3%。全市蔬菜、果品、肉、蛋、奶产量分别比2010 年增长85%、40%、25%、27%、10%,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农业增加值持续增长,2015 年达到65.5 亿元,5 年平均增速为3.4%。
农业结构更加优化。以杂粮和羊产业为重点,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建设产业基地,打造知名品牌。坚持产业化运作、项目化建设,全市杂粮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产品+科技+合作社+企业+品牌+市场”的新路子,杂粮面积由2010 年的274.4 万亩发展到2015 年的316 万亩。发展羊产业,羊产业大县、大乡、大村、大场和大户稳步推进,羊饲养量由2010 年的446 万只发展到2015 年的803 万只。全市“三品”基地认证总面积达到142 万亩。“三品”产品认证总数达到551 个,有16 个产品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忻州市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命名为“中国杂粮之都”。岢岚县跻身全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被授予“中华红芸豆之乡”、静乐县被授予“中国藜麦之乡”、神池县被授予“中国亚麻籽之乡”、五寨县被授予“中国甜糯玉米之乡”称号,原平市和忻府区跻身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发展休闲农业,2015 年全市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增长至50 万人次,销售收入超过1.8 亿元。
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围绕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市收入100 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由135 个发展到164 个,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也由33.89 亿元发展到50 亿元。壮大市场主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粮大户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8617 个,家庭农场注册登记2213家。全市上下综合施策,多管齐下,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 年的3445.7 元增加到2015 年的6550 元,年均增长13.4%,5 年相继迈过了4000 元、5000 元和6000 元三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