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流逝,不舍昼夜。
黄浦江,上海人民的母亲河,生生不息,时刻记录着城市前进的足迹。跨入21世纪,她凝望过波澜壮阔的两岸综合开发,生产岸线逐步让位于生活岸线。
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的筑梦过程,是上海这座城市追寻发展新动能的一张王牌。上海已经明确,到明年年底,基本实现黄浦江两岸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总共45公里公共空间的贯通开放。正在上海城市规划馆陈列展出的“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概念方案”,向世人昭告一条迈向世界级滨水休闲游憩带正在走来,将深刻而长久地影响着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
沿江踏访两桥之间的浦东、徐汇、黄浦、虹口和杨浦五区,处处感受到一股股攻坚克难、只争朝夕的干劲。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则是解决产业发展难点、打通往来通行堵点、消除人民群众心头痛点,让45公里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再获生机与活力的拂面春风。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
黄浦江两岸,曾经商贾云集、工厂林立,见证了中国近代工商、航运业的繁华。随着上海港跳出黄浦江,面向大海另择新址,黄浦江两岸奏响了还江于民、重塑功能的新篇章。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详细规划管理处处长张帆说,上海把握国际大都市滨水区发展趋势,陆续编制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滨江区域规划,建立了多层次的规划体系,并在规划全覆盖基础上不断深化细化,为推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概念方案是一个新亮点。
如果说,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开发重点集中在老企业的搬迁、基础设施改造以及滨江公共环境建设,那么新一轮两岸开发的内涵与要求有了全新的切换:不是大开发而是大开放,贯通开放成为人民群众健身休闲、观光旅游的公共空间。
贯通开放绝非易事,一旦跨区域、跨部门、跨单位,则难上加难。好在这种状况已有转变,各类利益主体从全局出发谋取更大发展空间的意识明显强化:贯通开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转型升级反过来加速贯通开放。
杨浦区怀德路到丹东路550米岸线沿江地块,近期作为杨浦南段滨江公共空间一期示范段正式对公众开放。曾经的上海毛条一厂和上海水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所在地,如今变身成了一个“生态复合型滨江公共空间+雨水湿地公园”。杨浦滨江投资开发公司规划发展部部长张洪新表示,杨浦区一方面统一编制了沿岸公共空间和产业发展规划,另一方面通过创新思路和办法突破瓶颈,加快土地岸线码头空间释放。
杨浦南段滨江5.5公里岸线中,尚待收储的10幅土地和930米码头岸线产权属性复杂,有的是企业仅使用岸线不占用沿岸土地,还有5个公务码头需要整理归并,收储难度很大。下转◆3版(上接第1版)“黄浦江两岸遗留的尚未贯通的岸线,很多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上海市黄浦江两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将在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过程中,继续加强市区两级协调,形成市区合作、滚动开发的新机制。
两年前印发的《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2017年)》,对合理指导并高效推进滨江公共空间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徐汇区和浦东新区都在整合创新思路,将工业遗存打造成汇集国内外顶尖文化艺术、时尚设计的文化产业带中:余德耀美术馆利用上海飞机制造厂飞机库的大跨无柱空间特点改造而成,原中航油储油罐正在改造建设为油罐艺术公园,原来框架结构的老白渡煤仓已被规划为文化产业基地。
贯通开放过程中,传统的沿江公共服务能级也顺势提升。黄浦区金融服务等高端服务业正在集聚形成,可是外马路滨江一带的传统环卫码头仍在忙碌,成为阻断滨江贯通的堵点。弃之,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保障将受影响;留之,与整个滨江景观格格不入。黄浦区滨江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常务副主任戈珺介绍,经过反复论证,黄浦区提出了“两全之策”:收购附近的一家酒店地块,新建一个垃圾中转站,将水运改为陆运,提升垃圾运输能级的同时,也将极大地改善周边景观。
加快企业创新发展的推手
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推进的不仅是沿岸各区产业的转型升级,更为沿岸的传统企业带来了创新发展的契机。
站在徐汇滨江上海国际航空服务中心项目一幢在建大厦顶楼,建设中长约11.4公里的徐汇滨江岸线尽收眼底。而大厦所在地块,就是在上世纪40年代曾为东亚最大国际机场的龙华机场原址。
“徐汇区是拥有黄浦江两岸中心城区可成片开发最大区域面积的行政区,可开发总量约达900万平方米。”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是实施徐汇滨江两岸开发的主体单位,董事长李忠辉向记者介绍,徐汇滨江曾集聚了包括龙华机场、上海铁路南浦站、北票煤炭码头、上海水泥厂等众多工业设施和重要的民族企业,是当时上海最主要的交通运输、物流仓储和生产加工基地。对于这块市中心最宝贵的“大衣料”,不能将其裁剪成低价值的“马甲”,而是要让黄金地块产出黄金价值。2012年起,遵循“规划引领、文化先导、产业主导”的总体开发思路,徐汇区着力打造国际级滨水文化金融集聚区。这对黄金地块上的传统产业、落后产能、低效业态而言,是压力,也是动力,不想与时俱进,只有腾笼换鸟;要想坚守阵地,唯有创新发展。
龙华机场就是在徐汇滨江的整体开发中迎来了“第二春”,单位还是原来的单位,但是产业和业态都发生了变化,以现代航空服务业为核心的特色产业,将抹去人们脑海中对机场的刻板印象。与龙华机场一样,徐汇滨江区域内的良友集团、白猫集团、上海电气等企业集团,都将陆续完成功能置换。
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是沿岸企业创新发展的一大思路。参考杨浦区丹东路轮渡站和黄浦区十六铺码头二期的成功经验,黄浦区董家渡轮渡站等3个轮渡站堵点,计划实施创新改造,采用办公与轮渡功能分离方式,保留底层建筑和轮渡功能,外迁办公及其他功能,打造屋顶与天桥相连的观景平台。部分轮渡码头正在和交运部门协商,打造轮渡、旅游、观光、休闲等复合功能,实现“陆上看江”和“江上看陆”的水陆联动。
位于虹口区的上港集团则依托上海国际客运中心邮轮码头优势,开办上港邮轮体验中心,引来市民参观游览。在虹口区国航中心段,黄浦江水被引至办公建筑群脚下一隅,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游艇港池。虹口区建管委重大科科长徐继锋介绍,滨江空间下面还“藏”着一条商业街,良好的休闲娱乐配套服务受到市民的欢迎。曾在2007年修整过“雪龙”号的上海船厂已由杨浦区搬迁至崇明区,旧厂址中长度分别达200米和240米的两座船坞,将被改造成同时满足演艺、展示、时尚发布等功能的大型秀场。
部分企业以创新、共享的思路来配合“还江于民”的百年大计。以杨浦水厂为例,为配合贯通开放方案,厂方主动与开发部门协调,将源水管向内移动5米。这样,在与厂区距离3.5米处,一座550米的亲水栈桥联通两头,既保护了水厂建筑和生产安全,又实现了道路贯通。
打造城市美好生活的长廊
“还江于民”是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全面贯通开发的核心理念。那么,到底要将一个怎么样的公共空间带给人民群众?物理概念上的贯通开放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是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体会城市繁荣繁华的一个地标性长廊。置身长廊中,如在画中游。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发展、旅游资源富集、生态生产生活融合,难道不应该是一幅幅美丽画卷的主题吗?
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是大手笔,可以打破以往那种画地为牢的空间布局和独享红利的发展模式。还江于民,最终是要实现让人民群众从“走近”变为“走进”滨水岸线,这将极大地增加人民群众创造欢乐与美好的信心和自觉。张帆说,上海新近编制完成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确立了到2040年的城市愿景: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未来,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就将打造成为上海比肩全球城市的地标,进一步挖掘其创新、人文、生态价值,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未来黄浦江东岸沿线将以‘城市生活与滨江空间交织互动’为核心理念,把浦东独有的连续性高桩码头改成亲水平台,铺设从滨江至内分别为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三种通道交织的慢行通道,为人们带来多样的慢行体验。”黄浦江东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贯通办主任孙强说。杨浦大桥东段桥墩下,100多年前由英国人建造的亚细亚火油站里,完整保留了全木结构支撑的9号仓库,配合桥下的绿地,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适合野餐、宿营的亲子乐园。
在此之前,浦东新区的白莲泾码头,已从华东地区木材集运中心华丽转身成为环境优美、绿地遍布的白莲泾公园。在黄浦滨江世博段公共空间改造中,将以原世博会船舶馆的船坞和雄伟的“远望号”轮船为核心,打造出草地音乐广场、儿童运动游乐场和沙滩运动场,满足多年龄段市民的多元化需求。
贯通开放,还江于民,绿色发展理念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黄浦区的南园滨江绿地从建设初始,就立下生态标杆的定位,在集合使用绿荫停车场、雨水回收、太阳能技术等手段的基础上,加入雨水循环系统,有效缓解热岛现象。徐汇区滨江腹地将建成为一个长1.6公里、宽80米的跑道公园,采用碎拼方式提高渗水率,下凹式绿地可以收集道路雨水用作绿化灌溉,通过植物净化系统改善水质;浦东新区的新华绿地改造后,将通过防汛墙改造和岸线设计,形成2公里长的连续绿坝;小陆家嘴浅滩漂浮走廊未来将建立亲水栈道,实现人与野生鸟类和湿地环境的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