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征中‘彝海结盟’影响下,我的家乡成功克服了‘一步跨千年’社会性质变化的巨大障碍……”10月19日晚,来自四川彝良的大学生杨孟平面对各院系师生,将“彝海结盟”的经过、影响以及自己从小到大感受到的长征精神娓娓道来。
像杨孟平这样的“长征精神”宣讲团成员,在华东理工大学有360余名,既有本科生,也有硕士生、博士生。这些来自红军长征途经地的学子,身上流淌着红色血液、承继着红色基因,成了长征精神的天然体验者和传扬者。
80年后,沪上大中小学校园,如何上好长征这一课?请朋辈教育、入思政课堂、让师生同台、引传统文化……申城师生通过各种创新形式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长征路上开起流动课堂
目前,上海的大中小学围绕“重走长征路”主题,开展了约30项主题活动。多所高校大学生以社会实践、文化考察等方式,实地探访了江西、广西、贵州、云南、甘肃、陕西等地;近10所中小学也以运动会、长跑、远足等方式模拟长征路,向红军长征致敬。
“离别时,103岁的红军老战士李佐棚爷爷缓缓举起颤抖的右手,向我们敬了个军礼,我知道,这是一名红军老战士的自豪宣言,更是曾经的勇士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深沉期许……”从赣州返沪的列车上,上海电力学院大二学生赵倩雯在“朋友圈”里写道。
在8天时间内,小赵和小伙伴们走访5个市县,行程3400余公里,先后采访4位亲历长征的老战士,以及多位博物馆馆长、长征史研究专家、长期采访报道当地长征事迹的资深记者,零距离感悟几代人的“长征”。
学生版的长征不仅是一支“宣传队”,也是一个流动的课堂。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复旦大学等校学子,组成一支“重走长征路,万里绘征途”实践队,用双脚和画笔丈量二万五千里,以手绘本方式重现长征途中的人和景,以第一人称的质感写下“新长征日记”。队员许世煜说,用心聆听路上的一个又一个故事,用身体验足下的一寸又一寸征程,才知教科书上的“苦难辉煌”是何等分量。
师生同台成了最好一课
10月21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全校师生将开展纪念建党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师生合唱比赛。“我和同学都是‘95后’,对于这样的经典歌曲,其实平时接触不多。”大三学生戴睿涵说,“排练一个月后,同学们从不熟悉到更加认同,不时还会哼上几句。”
老少师生同台,成了最好一课,就连学校离退休的老教师们也都热情洋溢前来参赛。已退休的赵增绶老师说,为了老教师们安全,下雨天其实不用到学校排练,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大家总是不约而同地准时齐刷刷出现在排练场,“这真是凝聚力工程啊”。
事实上,在刚刚过去的双休日,全市40多支大、中、小学优秀合唱团、教师合唱团都组织起来,在上海交大文治堂举行“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歌会,合唱“长征组歌”,演绎红色经典。而在今天,上海市“书法名家进校园”暨大学生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优秀书法作品展也将如约而至,获奖大学生选手与市书协名家、从事一线书法教育的高校教授一起挥毫泼墨,创作近百幅佳作。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张生泉说,以纪念长征胜利为契机,推进以红色为基调的艺术和思想教育,弥补了青少年忽视的审美短板,更丰富了学校教育的思想内容,可谓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