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富顺县财政收入总量偏小,但经济社会发展资金需求量大。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全面加强银政企合作,创新推出金融信贷产品,改变财政资金直接补贴的传统做法,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一是创新金融信贷产品,解决企业融资难。由财政出资设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为中小微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增信和融资担保。2012年在全省首推建行“助保贷”信贷业务,2015年在全市首推农行“惠农贷”、信用联社“支农贷”“富农贷”、邮储银行“惠农产权贷”等信贷业务,切实解决企业在无担保、无抵押情况下的融资难问题。近年来,通过各类金融信贷产品,为实体经济累计提供近10亿元信贷资金支持,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1:10的放大效应。
二是设立企业上市奖励基金,解决企业融资贵。设立企业上市(包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海外上市等)和挂牌融资奖励基金,引导和支持县内优势企业上市和挂牌融资,对成功实现信托、票据、发债、基金、资产证券化等直接融资的企业给予10-500万元的融资贴息补助,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降低融资成本,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使企业治理结构更加完善,管理更加规范,增强企业创业、创新动力。现已完成8家企业股份制改革,戎春酒业有限公司在澳洲主板即将上市,旺林堂药业公司等5家企业正在申报审批过程中。
三是设立企业融资周转金,解决企业资金链。建立融资转贷资金池和运作机制,撬动社会资本加大对县域企业的持续投放。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协调金融机构共同做好转贷业务, 帮助企业解决信贷资金周转困难,有效防范和化解中小微企业资金风险, 维护企业资金链的连续性,增强企业发展信心。近年来,累计向企业发放融资周转资金13.14亿元。
四是健全融资担保体系,解决企业担保难。建立政府融资担保机构资本金补充和风险补偿机制,推动担保业做大做强。采取县财政出资入股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组建国有融资性担保公司,与省农担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争取授信担保额度等措施,提高融资担保能力,破解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难题,切实加大企业发展投入。近年来,累计为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近10亿元。
五是构建“以存引贷”机制,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投放。按照“谁对中小企业支持大,谁就获得财政性存款多”的原则,在商业银行间竞争分配财政性存款,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力度,既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度,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又发挥财政资金的“酵母”作用,由“死钱”变“活钱”,实现三方共赢。2015年,新增中小企业贷款近10亿元。
六是设立企业发展引导基金,助推企业改造升级。遵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决策、防范风险”的原则,设立企业发展引导基金,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委托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经营管理,政府部门不直接参与投资基金的经营管理和投资决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1:10的放大效应,采取股权方式直接投资企业,推动全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二、发挥财政引导作用,提振产业发展水平
坚持产业强则富顺强,精准把握产业投向,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产业支撑能力,促进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一是支持金融业发展,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建立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中介机构引进发展激励机制, 率先在全市制定《金融机构入驻及服务县域经济考核奖励办法》,鼓励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中介机构入驻中心城区,健全和完善县域金融机构体系。近年来,新引进地方商业银行3家,保险机构2家,融资租赁公司5家。“十二五”期间,兑现奖励扶持资金4797万元,有效引导金融机构发放贷款76.37亿元;各类存款余额年均增长14.56%,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1.8%。2015年在全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中名列全省178个参评县(市、区)第18名,较上年提升20位。
二是设立工业发展基金,推动工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对获得国家级、省级重点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的企业给予5-100万元的奖励。激励品牌创建,对获得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省名牌或省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一次性补助5-50万元。加大技改扶持力度,对规上工业企业500万元以上的技改投入,按投资额的5‰给予财政补助;对向银行融资的企业,按银行贷款利息的10%给予财政贴息。鼓励企业扩大再生产,对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按5‰给予项目建设补助。“十二五”期间,化工及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机械机电、新能源五大主导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工业性投资增速保持在20%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2%,“富顺香辣酱”上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65亿价值品牌。
三是设立服务业发展基金,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的形式,引导现代物流、金融、文化、旅游、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物联网、康养服务等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5%,赵化镇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商贸建设试点镇,富顺成功创建省级现代流通建设示范县。
四是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对年度涉农贷款余额增长幅度超过平均贷款余额增幅的县域金融机构,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调动县域金融机构持续加大涉农贷款的积极性,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解决农业发展资金“瓶颈”。“十二五”期间,涉农贷款年均增长15%,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3%,被评为省现代农业重点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现代林业产业强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黑山羊板皮基地。
三、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在积极争取银行信贷支持的同时,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推行PPP投融资模式,通过资本市场开展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及其他新型直接融资,增强融资能力,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问题。
一是整合国有资源,提升投融资能力。针对全县国有资产散、小、差等问题,通过“清产核资、股权划转、资产重组、资本注入”等方式,以资本为纽带,资源、资产、资本、资金联动,探索“资源转化为资产,资产转化为资本,资本转化为资金”的有效途径,实现资源有效使用、资产存量盘活、资本运营增值、资金顺畅流动。对现有具备条件的国有融资平台进行整合、剥离,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新组建集投融资和实体经营为一体的世锦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目前,公司总资产达117亿元,通过农发行、国开行等银行实现项目融资35亿元,即将发行5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国有投资公司的成功改革,为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是推行PPP模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PPP ),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授予特许经营权等方式参与县域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投资运营,拓宽项目建设融资渠道,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和现代化管理模式。在全市率先成立PPP合作中心、出台PPP实施意见,建立PPP项目库、第三方中介机构库和专家库,设立PPP产业投资基金。目前,全县已落地PPP项目4个,吸引社会资本6.2亿元,其中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TOT项目作为全省首批建成运营试点项目;正在招标项目2个,总投资8.64亿元;入库储备项目16个,总投资148亿元,涉及市政道路、棚户区改造、学校建设、城市景观打造等领域。
三是设立偿债准备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财政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与城市化发展需求大的现状,运用市场手段,将可经营的存量国有土地、企业厂房等国有资产公开出让,最大限度地发掘国有资源的经济效益,并集中一部分收益,设立偿债准备金,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采取适度负债并分年度还本付息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近50亿元投入城市开发建设,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10年的14.5平方公里扩大到21.1平方公里。
四是去库存,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针对房地产市场疲软,商品房库存较大的现状,出台了《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推行购房补贴,对购买家庭唯一住房的给予200元/平方米补贴,非唯一住房的给予100元/平方米补贴;对农村居民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再给予一次性5000元的补贴。加大商品房去库存力度,政府出资8.6亿元购置商品房21.6万平方米,作为农民返安房和公租房。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出台了《关于城市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的实施意见》,全县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率达80%以上。目前,商品房库存量约20 万平方米,仅占年商品房销售量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