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上半年提出的《规划》,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将在全国2.2%的国土空间上集聚11.8%的人口和21%的地区生产总值。笔者认为,要达成这一“小目标”并不容易,那么谁能助力这一目标的达成呢?
沪通铁路北起江苏南通市,经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四县市,最终接入上海市,全长137.3公里,是我国规划建设的沿海铁路的一段。(12月27日新华网)这标志着,沿海铁路将被彻底打通,俗话说:火车一响,黄金万两,铁路能将绵延千里的地方不断汇聚,利用车站汇聚人气,运用线路之间的站点吸引人气,从而助力经济发展,笔者以为铁路是能够助力长三角“小目标”达成的最有力的武器。
从驱动经济上来说,铁路拥有者巨大的运输能力,一趟列车能够运输百吨级货物,也能运输上千人次,流动量非常大,相比较空运、路运更有明显的量级优势。通过铁路线路,能够拉近地区之间的距离,例如上海与南通,南通重在制造业而上海重在金融业,铁路拉近了两者间的距离,让经济可以形成互补,上海将成为真正的地区性乃至全球性有重要影响的都市,东部一带将形成更为紧密的合作机制,早一日开通就早一日获得效益。在大力提倡侧供给改革的当下,要释放地区经济潜力,就必须建立起一条有效的运输带,而能够连接起这条纽带的就是铁路线路及运输能力上的优越性,可以说,铁路对地区经济的驱动性将加速地区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有了经济发展,自然不能离开文化上的融合。长三角地区虽都处于东南,但风格迥异,上海人的精明和吴侬软语,徐州等地区人的豪放与爽快,都说明了地区、文化上的差异,无论是饮食还是习惯,都不太相同,经济融合必然带来文化上新的碰撞。沿海等铁路线路的开通,加快了这些地区的融合,记得几十年前,通过车站地区间大城市逐步发展起来,例如杭州聚集了浙江地区的人才,南京聚集了江苏地区的人才,长三角每一座城市都聚集了一定的文化底蕴和经济实力,若要达成更高层次的发展,就必然需要经历文化上的洗礼,通过文化的洗礼,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圈。在“一小时”圈的影响下,地区之间的差异将会逐步减小。
借助于上述两点,长三角经济将在铁路建设的推动下从各个方面:制造业、科技行业等方面互相补足,继而与中部、乃至于西部地区形成联网,推动经济整体的发展。在这一“蝴蝶效应”的促进下,经济的侧供给改革成果将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
沿海铁路建设所呈现出的中国效率,也体现出一个国企的担当与责任感,一份愿意推动侧供给改革的精神原力,促进经济发展,真正的使国企造福公众,服务公众,为群众出行与生活提供更多方便。(黄梦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