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桐乡市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牢牢守住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三条底线,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一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构筑可持续发展体系。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积极多渠道筹措财政支农资金,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积极推动农业绿色发展。2013-2016年市财政拨付畜禽养殖业转产转业补助资金2.34亿元,引导畜禽养殖户转产转业,加快畜禽养殖业转型发展;2014-2016年拨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奖代补资金2.74亿元,改善农村生活环境;2016年,财政支持“五气共治”和 “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建设、森林桐乡建设和农村造地改田的各类财政资金高达10.19亿元。
二是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优质品牌效应。支持推动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品牌,实现优质优价,如我市华腾牧业全力打造“优质、安全、绿色”的健康猪肉,因其让人放心的质量成为G20峰会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指定餐桌用肉,我市龙翔街道拥有全市面积最大的茭白专业生产基地,自2003年组建董家茭白专业合作社以来,通过开展标准化生产,提升产业层次,完善“合作社+基地+农户”联结市场的产业经营模式,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有力地推动了茭白生产由“一村一品”向“一镇一品”方向发展。2016年董家茭白基地内春季两季茭白平均亩产值突破1万元,达11475元/亩,带动当地农户创收1亿多元。
三是推进农业综合改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015年我市被省财政厅确定为全省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区)之一以来,市财政研究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突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补贴精准性和有效性。2016年,我市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2699万元,涉及农户40079户,总面积16多万亩;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资金1367万元,涉及大户367户,总面积12多万亩。同时以财政支持政策为引导,利益为纽带,坚持市场化导向,支持推进组织创新,将联合社打造成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主力军。目前我市共已组建完成5家联合社,位列嘉兴市第一位,5家联合社共吸收粮食专业合作社37家,数量占全市粮食专业合作社总数的70%。结合实际,建立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和联合社可持续发展模式,确保成立一家成功运行一家,支持和指导联合社开展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实行资源整合,开展互助合作,实行统一服务和抱团服务。
四是支持农村信贷创新,拓宽农民融资渠道。支持农业融资担保机构规范发展,每年安排50万元担保风险补偿金,增强农信担保公司抗风险能力,公司依托镇、街道产业办或农经中心、村民委员会、农村信用社三方合议组织实施担保授信。截至2016年底,已向全市种养户累计提供担保10万多笔,累计担保金额11.47亿元,担保授信户数673户,授信余额1.44亿元。落实绿色信贷政策,为环保养殖户提供绿色授信,促使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推进农村“三权”保证保险贷款试点,最高额度试点初期设定为50万元,经办银行和保险机构出台便民、惠民措施,贷款利率和保费费率都在政策规定允许范围内执行最优惠标准,同时市财政对农户贷款保证保险给予部分补贴。我市作为全国首家农村“三权”保证保险贷款试点单位,目前第一批6户农户已与农业银行、人保财险、太平财险签订农村“三权”保证保险保单和贷款合同,贷款共计120万元,通过建立健全政银保合作,着力盘活农村“三权”,化解“三农”融资难题。实行种粮大户贷款贴息,向种粮面积20亩(2016年起为50亩)以上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粮食生产主体发放专项贷款,用于粮食生产环节,财政按照3%的贴息率给予贷款贴息。2016年共有102户获准贷款2736万元,贴息资金40.7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