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券商中国 作者:证券时报 刘筱攸
郑新林曾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来形容他负责的微众银行APP上线时的心情。现在看来莫名有点唏嘘,因为就在短短两个月内,分管同业的他和前任行长曹彤,真的双双飞离微众了。再看现在的高管团队,简直是“平安系独立”。
老觉得晏几道这一首《临江仙》,简直像对郑新林这一段轨迹的隐喻,“燕双飞”的对仗之句是“彩云归”,不正刚好直指郑新林回归福建。
“我退出微众,是休整…”
“我退出微众,是休整。下一步的去向,民营银行只是方向之一。”郑新林如此告诉券商中国记者。而确实,在打头阵的五家民营银行运营一段时间后,银监会必然将总结经验以制定一些新的准入门槛,郑新林自然会在“休整”的时间里,慎重思考是留在同一领域换个平台,还是干脆换个领域大展拳脚。
贴着“派系”标签的故事,总是备受喜欢。关于微众两番人事地震的原因揣测,最让读者自发选择相信的,是高管磨合不来,出身自其它银行的高管与平安系人马不兼容这一版本。但身为局外人的我们,离真实的脉络太远,与其纠结昨日,不如看看微众后续的走向。
因为,同样需要休整然后再出发的,应该还有微众。这一家起步就很高姿态的银行,在骨干成员的去职后,一些项目会不会趋于流产或转向也是值得跟踪的。比如郑新林曾经说过要在APP内上线的二级资产流转平台,谁将接手?该资产流转平台在此前的描述中是基于理财产品交易,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也是一个针对C端的理财代销平台,即使不横向对比阿里的蚂蚁聚宝,那跟东家企鹅旗下理财通在做的事情有什么区别?
除了这些很细化的疑问,市场恐怕没人不把关注落在微众和网商的竞争上。好吧,就算它俩没有想过要竞争,但是在同为纯互联网银行,而且大东家或多或少还带有点竞争关系的情况下,两者一直被外界比较也是有道理的。
网商这两月在干什么
在微众人事动荡的这段时间里,仍未对公众正式上线的网商在干什么?
网商绝对没闲着。不完全统计,网商已经放出去的不同性质的贷款,就已经覆盖了至少三类细分群体:首先是在阿里电商产业链外,与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流量统计机构CNZZ合作推出“流量贷”,后者提供能反映网站经营好坏的流量统计数据,网商综合其他征信数据放出单笔最高100万元的贷款;
其次是看准阿里电商平台上的企业主在“双11”前都有推广资金需求这一档口,为30万家淘宝天猫[微博]商户放出了90亿元的“大促贷”。为什么敢放也不难理解,网店的经营流水、销售情况、支出与库存等情况,这些能反映企业的还款能力和资质的征信数据,网商银行是可以获得的。
再来是“旺农贷”,对于蚂蚁金服觊觎了很久的农村金融市场,网商从两个多月就开始实质性地放贷。模式也不难理解,阿里巴巴[微博]在全国农村设置的6000多个“村淘点”(类似于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里面的员工帮助村民从淘宝网[微博]等购物网站上购买甚至销售产品)进行借款人推荐,网商银行线上审批并且发放纯信用贷款。“村淘点”在此间扮演的是类似网点的角色,把“旺农贷”向农户推广开来。
不得不说这招棋很漂亮,网商银行不费一兵一卒,搭着阿里的顺风车,完成了渠道下沉。仅仅两个月,6000个村淘点已有10%覆盖了旺农贷,农户平均3-5天拿到贷款,最高金额50万。
最聪明的网商银行在运作“旺农贷”的时候拉上了中和农信,这家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部演变而来的企业,7年的公司化运作积累了大量农村征信数据,网商基于与其的合作变相加固了自身风控。
流量贷、大促贷,旺农贷,不难看出网商的贷款是模块化、甚至定制化的,囊括了可以直接或间接获得有效金融征信数据的不同细分群体。蚂蚁金服官方把这一系列举动归结为“信贷场景化加速”,但不管赋予什么样的概念,实质都是看准了人就做业务。毕竟提供融资服务,是一个银行与客户保持最大黏性的方式。
除了放贷,网商舵主俞胜法还带着平台业务部负责人及产品专家、信贷审批部负责人组成的团队进行异地调研,走访重点就是一些资质好的小贷公司。我们还不知道网商与它们实质性的合作有哪些,但可以判定的是,网商的业务一直在它设定的轨道上行使。
回归那句老生常谈,其实很多业界人士也曾说过,微众的客户基础虽然庞大,但质量不一定要比网商好。微众需要在用户社交软件在线时长、登录频次、虚拟财产等一大堆社交数据中,库筛选出能转化为金融数据的指标,再结合其他交易数据做综合考量才能放贷。至少在放贷这一块,它的工序比网商银行复杂一道。
而“贷”这个内容,对两家纯网络银行,不,整个银行业,都太过重要。不管如何,期待微众短暂“休整”过后,同样也能按照既定轨道顺利行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