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央行决定于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自去年4月后,央行再度降准意欲为何,又将对银行产生哪些影响?
释放流动性,呵护小微企业
某大行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此次降准,主要目的是释放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从空间和必要性上,降准时机都已成熟。从空间看,今日公布的6月份物价数据显示,CPI和PPI同比涨幅双双回落,PPI年内峰值已过,下半年物价总体可控,为降准打开空间。本次降准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9%,仍处于合理水平。
从必要性看,降准释放长期低成本资金,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负债成本。截至今年6月末,MLF(中期借贷便利)余额5.4万亿元人民币,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并且7月15日有4000亿元MLF到期,将不再开展续作,而由降准释放的资金进行置换。
苏宁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告诉记者,降准本身是超预期的。“之前市场普遍预期,货币政策可能会在四季度或三季度末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时再进行适当放宽。同时,全面降准也超市场预期。近期市场普遍预测此次降准是定向降准,以针对性地继续帮助薄弱部门复苏。”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告诉本报记者,对银行而言,将降低部分银行负债成本,引导部分银行继续为实体经济让利,为部分银行降低企业信贷成本拓展空间,对冲工业原材料价格对部分企业经营影响。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全面降准而不是局部降准,这对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十分有必要,也很迫切。“从大中小银行的情况综合来看,当前不仅是中小银行存贷比相当高,大银行该指标同样也处在高位。我们认为,三季度有必要全面降准1-2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1.0个百分点,累计释放长期可用资金约1.1万亿-2.2万亿元,而7月很可能会成为第一个降准窗口期。”
“此次降准的目的是优化金融机构的资金结构,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从三方面看,一是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增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二是调整中央银行的融资结构,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降准资金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三是此次降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130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此次降准为全面降准,除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部分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外,对其他金融机构普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不下调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原因是,5%的存款准备金率是目前金融机构中最低的,保持在这一低水平有利于金融机构兼顾支持实体经济和自身稳健经营。
陶金认为,此次降准的最重要目的,在于继续帮助薄弱部门复苏。“此次降准在全面释放资金、输送弹药的同时,预计还会配合继续加大宏观审慎政策向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倾斜和政策条款细化,长效鼓励商业银行去竞争小微企业融资业务。”他补充,结构性调整意味更强,市场也不应对全面的货币或信贷宽松抱有太大期待。
连平也认为,按目前银行的信贷体制和监管政策,全面降准后带来的信贷增量投放实际上是定向的。由于商业银行严格按照国家信贷政策开展经营,降准后释放的资金将主要流入国家政策支持的重大建设项目和优先支持的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本身缺少流动性,亟待资金支持运营,重点项目也是“等米下锅”,再加上监管要求明确且严格,企业获得信贷后应该会用于自身需要。
货币政策基调怎么走
那么,此次降准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基调将会变化?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2020年应对疫情时人民银行坚持实施正常货币政策,5月以后力度就逐渐转为常态,今年上半年已经基本回到疫情前的常态。此次降准是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的常规操作,释放的一部分资金将被金融机构用于归还到期的MLF,还有一部分资金被金融机构用于弥补7月中下旬税期高峰带来的流动性缺口,增加金融机构的长期资金占比,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仍将保持基本稳定。当前我国经济稳中向好,人民银行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有效性,坚持正常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
周茂华表示,央行降准不改变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一是国内经济稳步复苏;二是国内货币信贷环境保持合理适度;三是国内货币政策需要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另外,美联储政策基调转向鹰派,避免政策分化影响。
陶金认为,货币政策在彻底回归正常化以后,可能稳步加强相机抉择和逆周期调节,以应对经济复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经济增速的“失速性”下滑。由此看来,央行可能较市场预期更加提前地应对经济增速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