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记者收到用户反馈,表示中邮消费金融旗下产品——循环贷,与官网营销利率不符。
据了解,中邮消费金融官网的宣传年化利率为14.04%~23.76%,而根据黑猫投诉平台用户出示的截图年化利率为32.04%,已超出了官网宣传利率近10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循环贷在其他信息平台中宣传的年化利率显示,最低为10.80%。部分借款人便是冲着低利率而申请的借款,但实际利率却高出10.80%不少。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末,中邮消费金融实现净利润7.9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0.49亿元,增长1514.29%。
针对中邮消费金额投诉情况等问题,记者联系了中邮消费金融方面,对方客服人员表示将会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与记者取得联系,截至发稿,未收到任何回复。
中邮消费宣传利率互相“打架”?
公开资料显示,中邮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邮消费金融”)成立于2015年11月,经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由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7家中外知名企业发起成立,是一家为我国居民个人提供全方位消费金融服务的全国性金融机构。2018年,中邮消费金融注册资本增至30亿元。
据记者梳理发现,中邮消费金融旗下产品“循环贷”年化利率在不同平台显示出了不同利率范围,宣传利率互相打架。
根据官网发布的产品介绍信息显示,循环贷产品(由中邮消费金融作为贷款人发放的)可申请额度为1000元~200000元;年化利率定价范围为14.04%~23.76%(单利计算方式)。
而在黑猫投诉平台,借款人出示的循环贷利率截图数据各有不同。
其中,借款人通过“中邮钱包”APP显示的循环贷年化利率为32.04%,这早已超出了其官网宣传的年化利率。
而在其他信息平台显示的贷款利率又变成10.80%起,低于了其官网宣传的年化利率。有网友表示,本就是冲着低利率去的,但借款后利率一下就上去了。
一用户称,自己在借款的时候,看到的年化利率是10.8%,但是借款成功后,利息却变成了28.44%。在利息发生变化时,并没有告知该用户,且已借款成功。
而后,该网友查看当时的借款合同后,发现合同中完全没有合同的主要约定,例如借款金额、利率多少等内容。其借款总额为25000元,但还款总额高达29000元。该网友对此表示疑虑:这当中是否存在其他变相收费?
另有用户称,自己借款的综合年化利率以高达35.28%。而这不仅与中邮消费自己的利率所“撞车”,临近监管红线的年化利率又是否存在一定侥幸心理?
据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与此同时,中邮消费金融近一半本金的罚息也让不少用户苦不堪言。
净利润大幅提升,同比增长1514.29%
除年利率多变的问题,投诉信息显示,“爆通讯录”也是中邮消费金融暴力催收的手段之一。
在黑猫投诉平台,一用户发起投诉,表示逾期后多次与平台说明目前情况,自己会想办法处理,但几天后,催收人员开始给该用户家人同事朋友打电话称其欠钱不还,并涉嫌骗贷,暴露个人的欠款隐私,导致其生活受到影响。催收人员打电话进行辱骂、吓唬。与客服投诉后,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反而受到了变本加厉的短信轰炸、骚扰自己与亲属。
根据2018年3月28日发行的《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十条显示,从业机构应切实保护债权人、债务人及相关当事人隐私,不得非法泄露个人信息,不得采用非法手段或通过非法途径获取个人信息。
而早在2021年2月23日,中邮消费金融就因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问题被广东省通信局点名。公告显示,中邮消费金融存在未在隐私政策等公示文本中逐一列明App所集成第三方SDK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未提供有效的注销账号功能,在按照隐私政策中声明的注销指引,咨询在线客服,客服明确回复未实名认证的账号无需注销两项问题。
而根据邮政储蓄银行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年报数据,中邮消费金融经营业绩并未受投诉影响。
数据显示,截至报告期末,中邮消费金融总资产为365.5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50%;净资产为45.0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54%。
截至2021年6月末,中邮消费金融实现净利润7.9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0.49亿元,增长1514.29%。与此同时,2021年上半年已完成了去年全年的业绩近两倍,实现了净利润的大幅增长。
邮政储蓄银行年报中这样写道,报告期内,中邮消费金融不断调整发展结构,加强风险管理,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业绩。一是自营渠道精细化运营能力持续提升,通过优化个性化营销机制和宣传文案,开展节假日专题活动,促进新客户转化;二是协同发展取得新进展,推动中国邮政微邮局微信公众号上线“邮你贷”产品;三是风险管控措施逐步完善,不良贷款总额和不良贷款率实现双降。(记者 谢奀国 实习记者 刘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