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今年首批第三方支付机构罚单就来了!这次被央行处罚的两家机构,分别是快钱支付和得仕股份。前者更是被罚款上千万,而其被处罚原因之一也格外令人关注——与身份不明客户交易。
2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网站披露的一份行政处罚信息公示表显示,快钱支付清算信息有限公司(下称“快钱支付”)由于违反账户管理规定;违反清算管理规定;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与身份不明客户交易等四项违法行为,被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处以罚款1004万元,并责令限期改正。同时,两位时任高管也分别被罚款3.5万元和8.5万元。
此次一并出现在该网站行政处罚信息公示表上的,还有另一家公司——得仕股份有限公司,被处罚原因为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被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处以人民币430万元罚款,责令限期改正。
疑似实际控制人可追溯到王健林
天眼查APP上显示,快钱支付清算信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法治网研究院查询发现,作为国内第一批成立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快钱支付近年来已多次被行政处罚,并且公司近年来市场地位出现下降。
2017年8月,公司因违反支付业务被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限期改正,并处罚款人民币5万元。2018年11月,公司因违法支付业务规定被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处罚款12万元。2019年4月,快钱支付再次因违反支付业务规定被处以罚款15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快钱支付由上海万达网络金融服务有限公司100%控股,公司的最终受益人和疑似实际控制人可追溯到王健林。成立至今,快钱支付共计进行了两轮融资。2005年8月,DCM中国进行了100万美元的A轮融资。2014年12月,万达集团进行了20亿人民币的并购。
去年曾有企业被罚近7000万
法治网研究院梳理发现,近年来,多家第三方支付机构都因与身份不明客户交易被罚,此次快钱支付就因此栽了跟头。2021年,央行就曾出手对pos机巨头国通星驿开出了近7000万的巨额罚单。同年,海蓝集团旗下第三方支付机构“瀚银科技”也被央行开出超千万的罚单。而这些罚单的背后,都涉及与身份不明客户交易。
根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支付机构(属于从事金融业务的其他机构)若存在“未按照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照规定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未按照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者可疑交易报告”“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或者为客户开立匿名账户、假名账户”等行为,都会受到行政处罚。
3月起将严格“客户尽职调查”
对第三方支付机构而言,识别客户身份是一项必须要重视的基础工程。要想获得长远发展,第三方支付机构就必须要加强反洗钱领域监控力度,比如建立专业的反洗钱团队、增强反洗钱系统的设计及甄别能力,以及利用更多技术手段,持续增加商户信息识别的有效办法等。
为进一步完善反洗钱监管制度,提高反洗钱工作水平,今年1月26日,央行发布了《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该《办法》将自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法治网研究院注意到,《办法》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客户尽职调查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包括:完善金融行业反洗钱义务主体范围,明确金融行业客户尽职调查具体要求,强调基于风险的尽职调查措施和持续的尽职调查措施,要求金融机构对高风险情形强化尽职调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