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86人围观,0人报名,流拍!
深圳的一家公司第三次拍卖自己持有的2100万股青海银行股权,无奈再次以流派告终。
1、2100万股权三次流拍3个大股东成被执行人
据京东法拍平台显示,三次拍卖青海银行股权的股东名为深圳市冠欣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深圳冠欣”),持有的青海银行2100万股股权,占比0.8213%。此次拍卖的价格为4972.8万元,相较于首次拍卖的7770万元已经折价64%,比第二次拍卖的6216万元也已经折价80%,但仍旧避免不掉无人问津的命运。
(京东拍卖网站截图)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拍卖系“管理人在处置破产财产时,通过破产财产网络拍卖平台进行拍卖”,且“因本次拍卖的股权已被相关法院查封、轮候查封,法院查封措施的解除需要一定时间,管理人未接管到拍卖标的物相关权证。买受人需承担股权不能过户及不能及时过户的风险。”据媒体此前报道,深圳冠欣确已“破产”,此次股权拍卖为破产处置。
“买受人担心买了之后不能过户,并非不认可青海银行股权的价值”,似乎可以作为“无人报名”拍卖的合理解释。但青海银行股权流拍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拍卖股权的股东也不只深圳冠欣一家公司。
2020年10月,青海银行第11大股东青海青业石化有限公司因股权“被冻结,且质押给案件申请执行人”,其持有的青海银行4045万股股权被拆分成多个标的拍卖。先后两次拍卖均流拍。
2020年11月,青海银行第12大股东德正资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德正资源”)将其持有的青海银行5900万元股权进行拍卖,起拍价1.0915亿元,流拍。
2021年8月,德正资源将上述5900万股股权的2020年派送红股(2764618股)进行拍卖,起拍价478万元,依旧流拍。2021年9月、12月,德正资源两次将上述股权打折拍卖,继续流拍。
(京东拍卖网站截图)
市场分析人士表示,中小银行股权拍卖遇冷情况较为常见,主要受其股权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等因素影响,对银行的影响与涉及的股权比例有关。
相较于流拍,青海银行在股权方面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该前十大股东中有3位被列为被执行人:第一大股东青海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第八大股东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九大股东青海三榆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于2020年6月11日、2022年7月1日、2018年9月20日成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分别约为1764.24万元、47.25万元、515.69万元。
除此之外,凤凰网财经《银行财眼》在查阅青海银行2021年报后发现,该行前十大股东中,有5位都质押了自己所持的股权:第一大股东青海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9.71%,质押了39.68%的股权;第三大股东西宁伟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8.21%,质押了19.52%的股权;第六大股东攀华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4.52%,质押了43.29%的股权;第七大股东苏州市相城区江南化纤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4.52%,质押了46.67%的股权;第十大股东陕西明煌置业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3.29%,质押了28.94%的股权。
不过,5位股东的股权质押比例都没有超过50%,并不影响其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上的表决权。
(青海银行年报截图)
2、总资产6年未能突破,不良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股权频频流拍的背后,青海银行的经营情况难言乐观。
据青海银行年报显示,该行总资产2016年就已经突破了1000亿元,达到1072.29亿元,但此后5年,都没能突破1100亿元,除2017年小幅增长外,之后四年较2016年均有不同幅度的下滑。总负债情况同样如此,也是2016年突破千亿,达到1009.87亿元,2017小幅增长,之后四年都重回千亿以下,2021年青海银行的总资产金额为1057.56亿元。
凤凰网财经《银行财眼》制表
青海银行的营业收入高峰则出现在2015年,达到了38.43亿元,2016年即大幅下滑超50%,至17.61亿元。之后的5年中,营收基本保持在20亿元以上,2021年是最高的一年,达到了25.5亿元。净利润方面,近六年中,2017年是巅峰,金额为7.75亿元,2018年即大幅下滑超70%,跌到2.06亿元;之后三年恢复增长态势,2021年净利润为5.3亿元。
不过据青海银行2017年年报显示,该行“2016年、2017年‘营业收入’和‘投资收益’与2015年统计口径不一致。”这或许是该行2016年营收数据大幅下滑的原因之一。
资产质量方面,青海银行近年来都保持在较高水平,2021年虽然较2020年同比有所下降,但依然高达2.95%,远超1.73%的行业平均水平。更加引人关注的是,该行2018年不良贷款率高达4.31%,接近监管5%的红线。因为2018年不良贷款率的暴增,该行同年拨备覆盖率只有121.33%,跌破监管150%的红线。
对于2018年不良贷款率暴涨,该行在当年年报中并未做出解释,只是表示,“2018年,本公司采取了一系列工作措施加大清收处置力度,共计清收处置化解不良贷款49,731.34万元,有效缓解了不良压降及经营管理工作压力。灵活运用国家政策,积极推进不良资产转让工作,快速启动了不良资产打包转让工作,年内共批量处置转让三批不良资产并收回转让价款。完成了针对符合‘僵尸企业’条件的贷款单户不良债权处置工作,全力以赴推动上门催收和现金清收工作;加强对分支机构不良贷款清收工作的督导力度,建立健全分支机构内部清收管理体系。”
3、原董事长因巨额贪腐获刑18年
2018年对于青海银行而言像是一个关键的节点,不但资产质量严重下降,高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2018年9月26日,青海银行董事长和行长双双换将,原青海银行行长李锦军升任董事长,蔡洪锐则接棒担任行长。
在此两个月之前,担任青海银行(包括其前身西宁市商业银行)银行行长达12年、董事长10年之久的王丽赴任省金融工作办公室党组成员、巡视员、副主任。
一年之后,2019年9月4日,王丽被查;2020年2月21日被双开;2022年2月17日,王丽因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国有企业人员滥用职权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数罪并罚,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八年,处罚金110万元。
2021年1月,中央纪委公布的深度调查《青海银行原董事长王丽的“奢侈品”人生》里,揭露了王丽贪腐一案的惊人细节。“有一处私人住所专门用来藏匿赃款赃物。房间内有整整一柜子爱马仕丝巾,名牌包大概有40多个,还有价值40多万元的定制款。黄金制品、名贵特产更是琳琅满目……以至于办案20多年、做了不少搜查工作的办案人员打开房屋时也“感到很震惊”。
从法院审查的内容来看,王丽收受贿赂款和物品价值高达579.83万元;违规审批贷款,造成本金3亿元和利息2.065亿元的国家财产重大损失;挪用公款2000万元帮助他人注册公司;自参加工作至案发,王丽的财产、支出明显超出合法收入,不能说明来源1680余万元。
在中纪委的《深度调查》视频中,青海省纪委监委案件监督管理室副主任高巍表示,已经针对存在的问题,向青海银行发了监察建议:一,党委要履行起主体责任,理直气壮的管好一切;二,监督作用要跟上。同时,希望能够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杜绝类似的事情再发生。
4、青海银行评级展望稳定
青海银行2018年更换了董事长和行长,但业绩情况相较于之前并未有太大的好转,不过评级机构对于青海银行未来的展望是“稳定”。
日前,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发布2022年青海银行跟踪评级报告,确定维持青海银行主体信用等级为AA+,评级展望为稳定。
中诚信国际在评级报告中肯定了青海银行在当地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灵活快速的决策机制以及较好的客户基础等信用优势。同时也指出了青海银行面临的诸多挑战,包括区域经济禀赋有限导致优质信贷需求不足、资产投放集中度较高、盈利能力较弱、资产质量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流动性风险管控难度较大以及差异化、特色化经营能力有待提升等。
评级报告中特别提及,“本次评级也考虑了青海省政府对该行的支持。”
不仅是地方政府对于青岛银行的支持,2020年青海银保监局也指导青海银行制定了2020-2025发展实施方案。青海银保监局表示,要推动地方法人机构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青海地方经济发展。按照《实施方案》,青海银行将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把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民生金融、科技金融作为主攻方向,合理延伸服务半径,不断丰富金融产品体系,重点服务重大战略、支持产业发展、助力民营和小微经济,努力实现业务优质、风控有力、运维高效、管理精细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未来,青海银行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凤凰网《银行财眼》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