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南京服务业以5.8%的增速强势领跑全市经济大盘。从软件产业向“万亿级”目标全力冲刺的铿锵步伐,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火花四溅;从金融“活水”精准浇灌实体经济的润泽景象,到消费市场活力持续迸发的热闹图景,南京服务业正以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姿态,勾勒出一幅动能澎湃、亮点纷呈的奋进画卷。
软件信息业加速冲刺
数字经济力攀高峰
6月17日,2025南京软件大会开幕式在江北新区举行。本次大会以“工业软件赋智开源创新赋能”为主题,开幕式上《中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紫金指数(2025)》等研究成果发布,分别深入分析工业软件产业和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引方向、提供参考借鉴。国内首个标准单元自动综合工具iCell以及AGIROS智能机器人操作系统25.06社区版也在开幕式上发布。
作为首座中国软件名城,2024年,南京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达8600亿元,位列全省第一、全国前列。锚定把软件产业打造成南京首个“万亿级”产业这一总体目标,今年以来,南京市重点推进“产业规模提升行动、产业能级跃升行动、新赛道加速布局行动、开源生态繁荣行动、精准招商攻坚行动、场景应用牵引行动、软件名园提升行动、名企梯度培育行动、软件人才宁聚行动”九大行动,并成立南京人工智能(软件)产业攻坚推进办公室,通过一系列机制创新,赋能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全市上半年实现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3%,其中互联网信息服务、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数据服务等新兴行业分别增长17.4%、28.9%、17.0%。
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南京将进一步放大行业应用软件的领先优势,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起点,全面拥抱人工智能大模型,切实为软件企业在宁发展创造算力供给最普惠、场景应用最开放,创新创业最便捷的一流发展环境。
科创产业深融互促
新质动能蓄势勃发
以电火花为“刀”,“刻”出国产航空发动机核心零部件,这是南京市首批新型研发机构――江苏集萃精密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生动场景。在南京,一批新研机构正蓬勃“生长”,或承担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任务,或发挥高校院所知识和科技成果的“外溢”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数据显示,全市358家市级新研机构中,218家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不断涌现,固然有南京科教资源集聚、人才储备丰富的先天优势之功,也离不开这座城市对基础研究的长期重视、对前沿科学的重点关注、对原始创新的大力支持。
作为省会城市、科教名城,南京聚焦争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总体目标,抢抓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重大机遇,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落地落实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国家试点方案;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建好用好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信息通信和生物医药分中心,加快落实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意见,聚力打好产业科技创新关键仗,以产业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接下来,南京将持续强化原创攻关,聚焦人工智能、6G通信、生物制造等科技产业变革制高点,点燃新引擎,力争在关键零部件、高端芯片等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
实体根基愈发坚实
今年上半年,南京金融业以科创为锋、绿色为基、普惠为脉,绘就了一幅服务实体经济的壮美画卷。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9179.18亿元、同比增长5.3%的宏观经济背景下,金融业增加值以7.3%的增速领跑第三产业,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科创金融正成为南京金融改革最亮眼的名片。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突破200亿元,发行规模稳居全省首位。其中,两家民营创投机构成功发行全国首批民营创投机构科创债,开创了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新模式。在信贷端,“宁科贷”政策完成重磅升级:单户企业最高贷款额度翻倍至2000万元,并首次打破小微企业划型限制,将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全部纳入扶持范围。政策实施以来,“宁创贷”体系累计撬动融资414.21亿元,服务企业7135户,平均贷款利率低至3.46%,为科创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南京绿色金融发展迈入新阶段。截至上半年,全市绿色贷款余额达1.05万亿元,同比增速高达24.7%,资金规模与增速均位居全国前列。驻苏金融机构深度参与产业绿色化进程,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打造“绿智造”专项品牌,绿色贷款余额达4364亿元;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制造业贷款余额6800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占比超50%。这些资金精准投向风电光伏、节能技改等领域,成为传统产业低碳转型的“加速器”。
聚焦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痛点,南京打出普惠金融服务组合拳。南京银行推出“小股权+大债权”模式破解轻资产企业融资瓶颈;宁波银行“薪资贷”保障科创企业人力资源稳定。分批设立30家科创金融服务驿站,构建“线上+线下”融资直通网络。深化“亲清?一企来”热线服务,实现企业迁移登记“一件事”省内通办。
接下来,南京市将继续推动金融“活水”向“新”流,着力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发展,服务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以高质量科技金融服务高水平科技强市建设。
消费市场活力涌动
城市繁荣画卷渐展
5月28日,玄武花园城开业,南京商业“版图”上新。这座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为消费市场注入新的活力。玄武花园城的开业,不仅是一家新商场的亮相,更是南京消费活力与韧性的见证。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84.22亿元,同比增长5.3%,好于全国、全省0.3个百分点,分别较去年同期、去年全年提高1.9个、1个百分点。
商业体验升级,首发经济打造消费流量“引力场”。新开业的玄武花园城规划了骑行友好、天文主题、宠物友好、小众圈层文化等主题标签,还打造了接驳红山森林动物园的小熊猫专线、屋顶花园天文观测台等,与紫金山、玄武湖、红山森林动物园三大城市IP深度串联。同时,商场入驻超240家品牌,其中首店119家,接近一半,集聚的首店“圈粉”效应明显。中商数据发布的《2025首发经济洞察报告》显示,南京以“政策精准度、文化融合力、产业创新性”等跻身“中国首发经济引力城市”TOP4,仅次于上海、北京、成都。
文商体旅融合,多元业态场景激发消费活力。2025年南京艺术节五大板块推出15部精品演出、10场精品展览、20余场重点品牌文化活动、300多场群众文化活动,其中演出板块总票房达6190万元,参与人数10万人次,直接拉动文旅消费约2.5亿元。“苏超”南京队与苏州队在南京奥体中心激情对决,赛场之外,聚焦“看赛事、喝啤酒、品美食、逛夜市”四大融合场景。数据显示,比赛当天,全市66个设置直播观赛“第二现场”的重点商场、街区、商家,吸引观赛客流25.4万人次,拉动总客流142.5万人次,同比增长30.1%;带动商品销售额3.4亿元,增长16.5%。周边住宿餐饮样本企业营业额增长33.2%。
据统计,下半年,南京预计将迎来11个新mall陆续亮相,新增商业体量达62.7万O。其中包括由香港置地与招商蛇口联袂打造的南京首个光环项目――光环花园城、宝龙商业在南京主城区首个倾力打造的重资产项目――江宁宝龙广场、华东首家沉浸式大明文化空间――金陵长乐坊、新玄武板块即将崛起的年轻力潮流新地标――红山Sparkle耀市等。
展望下半年,南京服务业的澎湃动能将持续奔涌。软件产业的“数字灵魂”与金融“活水”的“血脉滋养”深度交融,千年文韵与科创动能交相辉映,奏响高质量发展的和弦。这座城市正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为目标,加速推进现代服务业能级跃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首位度,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书写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宁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