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中信金融资产在港交所发布正面盈利预告,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公司股东净利润预计约为60亿至6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约12.5%至16.3%,剔除金租公司出表影响,较上年同期增长约23.9%至28.2%。公告显示,纾困盘活业务、股权投资业务等主业收入增长明显,是驱动上半年经营业绩持续增长的主因。
作为中信金融资产加大建设“四大业务能力”之一的股权业务,自加入中信集团以来,中信金融资产已经累计投放50余个股权投资项目,资产占比持续增长,资产效益性不断提升,已成为公司新的盈利增长点和市场竞争优势,是该公司主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成效体现,同时也积极诠释了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责任与担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打造行研投资优势 提供特色金融服务方案
中信金融资产深耕主责主业,近年来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客户需求、业务逻辑,持续深入开展对能源、医疗、农业等重点行业研究,发挥“投研联动+营销体系”效能,持续加强行业研究与价值判断能力,打造了市场领先的资产配置与投资能力,形成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例如,2025年7月,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等投资人与国家电网旗下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国网新源”)在北京产权交易所签署增资扩股协议,增资规模365亿元,是今年国内规模最大的私募股权融资,同时创造了国资产权交易现金募资规模之最。中国中信金融资产北京分公司投资26亿元,为国网新源抽蓄电站建设、持续巩固其行业绝对龙头地位,同时也增强了中国中信金融资产在能源领域的优质资产配置和战略布局。
在上述案例中,中信金融资产北京分公司自2023年起布局抽水蓄能行业,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和客户储备,并与国网新源充分沟通合作,历经两年时间,业务范围和交易结构从传统的单一电站融资降负债,到国网新源公司整体市场化债转股,实现了对行业的深耕和投资理念的深刻转变。最终,中信金融资产通过市场化债转股方式助力企业降低负债规模,扩大融资渠道,进而助推项目建设持续不断,补足流动性,提升企业运营质效,给出了资产管理公司独具特色的解决方案,体现出卓越的行业洞察力和交易执行能力。
发挥协同效应 为主业拓展发展空间
公司股权业务的投资成功离不开中信集团的支持。在公司投资的多个项目中,均可见中信金融资产依托中信集团产融并举优势,发挥出协同效应。作为中信集团重要金融板块,中信金融资产通过与中信集团内部资源禀赋的深度协同,为该公司主业带来了更大的拓展空间。
例如,山东省属重点国有企业因前期大规模水库建设带来的债务压力,导致相关子公司资产负债率较高、经营亏损,涉及85个乡镇街道、超580万人及众多企业的生活生产用水问题。
中信金融资产山东分公司敏锐捕捉到该集团痛点,紧扣省属国企改革转型的核心诉求,创新业务结构设计,为企业量身定制了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方案,量身打造了资产盘活专属方案。过程中,中信金融资产依托中信集团产融并举优势,发挥协同效应,牵头引入中信环境、中信数科、中信建投、中信银行等兄弟单位,充分发挥各自在环境治理、数智化改造、资本市场等领域的专业优势,如群匠聚力,为该集团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打通了存量资产盘活、培育、证券化的全链条,助力该集团全面提升存量投资质效,为山东省国企改革和深化提升贡献卓越动能。
做精做优主业,持续书写金融“五篇大文章”
中信金融资产发挥股权投资专业优势,围绕国家战略导向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综合运用市场化债转股、重组、纾困等手段,服务实体企业降负债、产业整合、并购重组、主辅剥离等业务需求,全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这不仅让公司得以实现主业转型突破,也能助力投资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例如,国内某芯片设计制造领域头部企业以车规芯片生产制造为主业,因资金短缺的困境导致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扩产受阻,影响产能释放和良率达标,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遇到资金瓶颈的问题亟待解决。
中信金融资产充分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业优势,主动作为、积极对接,以公司所能服务企业所需,迅速制定项目方案,牵头投入约5亿元资金,聚合公司权益类业务优势,以及中信银行、中信证券等中信集团成员单位在绿色信贷通道、行业咨询研究领域的专业力量,为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支持,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该项目成功实施以来,企业实现产能提升超30%,技术研发费用提升21.35%,芯片制造良品率稳步上升,国产汽车芯片自给率进一步提高,有力支持我国汽车产业链的安全和自主创新。
此外,在北京某医疗企业陷入企业流动性困境时,中信金融资产量身制定了存量债务整合、债权转增股权、增资扩股及受让股权的一揽子交易服务方案,牵头资金投入超10亿元,全力以赴解决企业核心经营环节受到制约问题,使得企业重新回归良性健康的经营发展轨道。
未来,中国中信金融资产将持续做精做优主业,继续发挥股权投资专业优势,持续加大股权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在各细分行业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推动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彰显金融央企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