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统计显示,2024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类总诊疗人次数达到16.6亿。庞大的数字背后,少不了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的支撑。
“十四五”时期,我国基本建成覆盖城乡,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特色优势日益彰显,更多老百姓在“家门口”看上了好中医。
强基层,“织密”中医药服务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夏秋之交的京城湿热交蒸,彩虹城第二社区内,一场“一站式”巡诊活动吸引了不少居民前来问诊。“您血压有点偏高,伏天要少熬夜,饮食别太咸,多吃冬瓜、绿豆汤这类清热的食物……”到此巡诊的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医生蔡元元为居民李阿姨详解三伏养生要点,叮嘱健康注意事项。
打通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关乎亿万家庭的幸福安康。“十四五”以来,我国持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不断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群众看中医越来越方便。
国家中医药局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年底,全国已有约4.2万个中医馆,覆盖超9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超过99%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约96%的县设有县办中医医疗机构;约91%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置了中医临床科室。
此外,在国家中医药局鼓励支持下,943个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构建起县乡村一体化的医疗服务网络。
从城市到乡村,中医药服务网越织越密,满足百姓寻医问药之需。
建高地,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成立介入中心和重症医学科;引进新技术、新项目156项;多个专科获评国家级或省级中医优势专科……经过四年多的探索,依托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建设的中医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山西医院,交出一张亮眼的成绩单。
“十四五”期间,我国加快布局建设中医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努力让群众就近享受到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截至今年3月,中医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中西部等医疗资源薄弱地区累计建设重点专科240多个,引入医疗新技术1200余项,专科疑难重症诊疗能力持续提升。
同时,多地支持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发展中医药特色预防保健、治疗、康复服务,加强中西医协作。国家中医药局医政司副司长邢超说,这种新型医联体通过建立中医优势专科联盟、技术骨干下沉、绿色转诊通道等方式,推动了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等各类中医“医学高地”也在加快建设,带动多地医疗服务水平提升。
扬优势,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对于健康中国建设至关重要。
遴选确定1158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以提升临床疗效为核心,提高专科诊疗能力;择优选择138家中医医院开展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以名科、名医、名药带动医院特色发展;在1493家县级中医医院开展“两专科一中心”项目建设,提升中医特色优势专科服务能力、急诊急救能力和基层中医适宜技术推广能力……“十四五”期间,我国多措并举进一步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
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要让中医医院“姓中”。国家中医药局引导公立中医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持续加强中医药人员配备,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最新数据显示,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出院患者中药饮片使用率、出院患者使用中医非药物疗法比例、住院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中医治疗比例分别升至76.29%、88.33%和96.00%。
加强中医医院儿科、老年病科、康复科建设;推动妇幼保健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中医药干预试点……我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持续为重点人群健康保驾护航。
邢超表示,国家中医药局将坚持以中医药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提升中医临床疗效为核心,持续优化中医药资源供给,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努力打好“十四五”收官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