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据介绍,今年1至7月,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共收到预审案件6947件,受理6449件,其中4911件预审合格。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万件专利申请预审合格后,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快速审查绿色通道,发明专利平均授权周期缩短至3个月。
“通过‘一网通办’的便捷通道,我们仅用7个工作日就完成了专利预审备案。”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知识产权负责人王露说道。她所在的企业在硬件、算法、软件等方向申请了近90件专利,其中30件通过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预审通道提交,23件已获得授权。“预审环节的精准审查和快速响应机制,让专利授权周期比传统流程大幅缩短,让企业核心技术能以最快速度获得法律保护。”王露说。
讲解员向来访企业代表和市民介绍上海市知识产权工作情况。新华社记者 袁全 摄预审机制究竟如何运转?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预审服务一部主管应盈介绍,预审是指企业在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正式申请之前,先将材料送至保护中心进行预先审查。“我们会对案件进行形式问题、新颖性、明显创造性等实质性问题多方面筛查,确认其具备授权前景后,出具预审合格通知书。企业再凭此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绿色通道’,实现全程加速。”她补充道,“这相当于我们把高质量、高潜力的专利‘筛’了出来,既帮助企业少走弯路,也提升了整体审查效率。”
应盈表示,自2023年预审服务推出以来,上海已有4000多家备案主体提交申请,其中80%以上是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
服务的“触角”还不止于书面审核。保护中心会主动走进企业,开展技术交流与集中预审,进一步压缩沟通成本。除了线下走访,保护中心还通过线上方式,建立与企业之间的“实时热线”。
专利快速授权不仅关乎企业技术保护,更直接影响其市场策略与创新积极性。上海同驭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知识产权主管邢益维介绍,截至今年7月,公司已申请专利221件,其中发明专利130件。“保护中心的专业服务大幅缩短了我们的专利授权周期。”邢益维告诉记者,从鼓励创新角度来看,专利预审服务能提升企业研发创新的积极性,加速企业对核心技术难点的突破,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宝贵先机。
正如应盈所言,“预审不仅仅是一项服务,更是对创新的一种保护和激励。”未来,他们还将继续拓展服务领域范围,让更多上海创新主体驶入知识产权保护的“快车道”。